簡介
獅市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境內盛產水稻、玉米、小麥、花生、大豆、紅苕、水果、筍竹。黃泥灘電站座落在境內,庫區水域寬闊,兩岸風光秀麗,具有較大旅遊開發價值。濱江路綜合開發工程集防洪、住宿、旅遊、休閒、商貿為一體,是商家投資賺錢、縣城居民度假休閒之地。獅市鎮有沱江南繞,成自瀘高速公路公路從境內穿過,村村通公路。鎮內有獅子灘、五子橋兩個場鎮。集市貿易以獅子灘為盛。獅市場鎮水、電、氣、閉路電視、通訊設施功能完備。集鎮內有天后宮、禹王宮、川主廟、
文昌廟等明清建築。老街寬不過6尺,坡陡梯高,房屋依山而建,古色古香;新街路面寬闊,房屋沿公路而修,極富現代氣息。獅市水糖糕糕是富順聞名的地方風味小吃。
歷史沿革
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清康熙年間,村民依水而居,漸成集市。因旁有山形如獅子,沱江河中有一石灘,人稱獅子灘,獅市亦由此得名。
清置在城鄉獅市場保;民國元年,稱獅市團;民國23年,稱獅市鄉;1951年,分置獅市、羅寺、花市鄉;1955年,三鄉合併仍稱獅市鄉;1958年,建獅市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1995年9月,由獅市鄉、五橋鄉合併,建立獅市鎮。
經濟建設
獅市鎮屬典型的農業鎮,自然環境保護良好,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常年糧食產量1.27萬噸,盛產桂圓、板栗、櫻桃、石榴等特色水果,尤其是黃泥灘桂圓以肉味清香、汁味甘甜享譽川南百餘年,湖區水產以沱江青鯉為主,年產2000餘噸,常年直銷雲貴等地。稻田精養水產發展快速,畜牧業以生豬、肉鴨、肉兔為主。常年出欄生豬3萬餘頭,仔豬8萬餘頭,肉鴨100萬餘只,肉兔30萬隻以上,歷年農民純收入以300元左右的速度增長,財政收入以1約6%的速度增長,農村水、電、路、通訊快捷,場鎮基礎設施功能較為齊全,社會治安穩定。
2014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4071萬元,增長7.4%;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完成498.55萬元,其中稅收收入完成239.93萬元,完成任務的107.11%,非稅收性收入完成258.62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742萬元;農業增加值完成14904萬元,增長4.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269萬元,增長1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706萬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0460元,增長12.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21397元,增長12.4%;招商引資完成6320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3.68‰。
建置沿革
清初置在城鄉獅市場保。民國元年(1912年),稱獅市團。民國23年(1934年),改稱獅市鄉。1951年,分置獅市、羅寺、花市鄉。1955年,三鄉合併仍稱獅市鄉。1984年,更名為獅市鄉。1995年9月,合併獅市鄉、五橋鄉為獅市鎮。2015年末,轄復興、花市、花園、龍門、羅寺、馬鞍、七賢、桃花、小河、皂角、竹米、梓林等農業行政村12個,獅子灘、五橋等社區居民委員會2個。
資源與人口
鎮境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卵石、河沙等。青山嶺森林公園坐落境內,是縣內有名旅遊景區。有水庫2座、石河堰33道、山坪塘263口。耕地面積1880公頃。其中,農田1230公頃。出產徐家粉條、觀音寺白酒等優質農副產品。建有車站1座,東琵公路、童臨路過境里程20千米;沱江流經鎮境12千米,沿岸建有客運碼頭3座。2015年末,居民戶數1.12萬戶,人口4.1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92人。
經濟發展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6.5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3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23萬元。
第一產業 2015年,實施農場、土地、富安、青峰等4村新農村示範片建設,興建立體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美樂食品原材料基地、蔬菜基地等。全年播種糧食麵積2911公頃,產量2.15萬噸。出欄生豬3.46萬頭、羊1.48萬隻、兔58.23萬隻、家禽33.8萬隻。栽植香樟、黃桷樹等樹種40餘公頃,管護天然公益林218.27公頃。
第二產業 2015年,有工業企業18家,產值9664萬元。其中,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6630萬元,。
第三產業 2015年,境內有琵琶場、杜快場、石貢寺、觀音寺、黃家碼頭、五馬盤等集貿場鎮6個,建有農貿綜合市場等設施,有商鋪580餘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1億元。
社會狀況
村鎮建設
為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2005年,在梓林村實施益民保障工程,縣、鎮財政投入資金50萬元,村民自籌3萬元,建成泥結碎石公路4.2公里。在竹米村實施扶貧新村建設,政府投資138.8萬元,建成泥結碎石公路9千米,修便民道5千米,配套進行紅層找水、
沼氣、生豬示範區建設。
2015年,改造農村危房49戶,硬化村道17.5千米,建成場鎮污水處理廠。建村民集中居住點3個,敷設供水、供氣管網等設施。全鎮累計建成農民集中居住點7個,占地面積6.28公頃,建築面積5.9萬平方米,有住房374套。琵琶、杜快兩個中心場鎮占地面積擴至180餘公頃,有商戶320餘家、常住人口4000餘人。
文化體育
2015年,建有村、社區文藝健身宣傳隊17支,舉辦慶祝“七一”、送文化下鄉文藝演出等活動。開放村、社區書屋14個,新增藏書2000餘冊。
教育
2015年,興建琵琶九年制學校中心幼稚園,修建教師公租房、運動場,維護加固教學樓等。有琵琶鎮九年制學校、杜快中學、杜快國小、觀音寺九年制學校等法人級學校4所、村級國小7所,教師164人;設教學班級95個、有學生2713人。
醫療衛生
鎮境有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人員21人,開放病床26張、有萬元以上設備5台。2015年,開展健康教育,適齡兒童免疫接種疫苗6900餘人(次),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48萬人,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765人。
社會保障
2015年,納入農村低保1432人、城鎮低保174人,供養“五保”人員350人,醫療救助278人37.39萬元。參加農村養老保險1.66萬人、城鎮居民養老保險152人。
名勝古蹟
2015年末,鎮境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即通濟橋及石坊、鹹宜莊民居。通濟橋及石坊 通濟橋位於青峰村,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石橋橫跨佛見河,條石建造,長40米、寬5.3米、高6.5米。橋身為3拱平橋,拱高5.2米,中拱跨度8.8米,邊拱跨度7.5米,側面有石刻龍頭。石坊因橋而建,建於橋北20米處。石坊檐下雕刻人物花草圖案,立柱、橫坊題刻文字、楹聯,其人物雕刻精美、生動,文字雕刻工整細膩。鹹宜莊民居 位於琵琶場鎮,修建於清代末年。民居屬土木結構,小青瓦屋面,懸山式屋頂,穿斗式結構,為典型清代民居建築。現存正堂屋1棟、側房1棟。正堂屋五開間,隔牆用刻花木裙板相隔,上部開木花窗,屋脊殘存泥塑脊飾。
古鎮屬全省歷史文化名鎮,保留有天后宮、禹王宮、川主廟、文昌廟等明清建築,民居多依山而建,吊腳樓、四合院、牌坊、門樓、雕花窗格等極具川南傳統建築韻味。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1處、縣級文物5處。
袁家大院位於場鎮油坊坡街16號至18號,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房屋占地面積427平方米,建築面積227平方米。大院由前院、門樓、後院組成,門樓為三重檐、歇山式建築,浮雕泥塑蝙蝠、鳳凰、雄獅、花飾等圖案,雕刻工藝精湛;後院有正房、左右廂房和天井。袁家大院門樓為縣境唯一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的門樓。大院整體布局規整,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位於獅市場鎮,修建於清代中期。整體建築為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依次排列戲樓、正殿,兩側分別有耳房、廂房等6座單體建築。整個建築保存基本完整,布局精巧,山牆、泥塑精美華麗,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