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神

獄神

獄神是指舊時供奉在監獄裡的神。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獄神,但主要有三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獄神
  • 外文名:yushen
  • 性質:舊時供奉在監獄裡的神
  • 屬性:非盈利
中國獄神簡介,古代監獄和獄神,獄神到底是誰,

中國獄神簡介

其一,是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虞舜的臣子皋陶。皋陶曾是虞舜時刑獄之官,他“造獄”、“治獄”、“作刑”。善察人心,決獄明白。相傳他在治獄時,對有疑案的罪犯,令獬豸去觸,獬豸能辨真偽,有罪就觸,無罪則不觸。《後漢書·范滂傳》有段記載,說范滂受連坐被送進獄中,獄吏讓他祭拜皋陶。范滂說:“皋陶是古代的一位直臣,知道我無罪,必然訴之於上天,如果我有罪,祭他又有什麼用呢?”這是最早的有關獄神的記載。
皋陶皋陶
蕭何蕭何
其二,是漢代的蕭何。他曾幫助劉邦建立了漢初的法制。他制定的重要法典——《九章律》,被稱作“定律之祖”。他本人曾經做過刀筆吏,對監獄內幕很熟悉。所以人們把他尊為獄神是很合適的。蕭何的獄神形象是青面聖者。《水滸》第三十九回中講到,宋江、戴宗綁赴法場前,被獄卒“驅至青面聖者神聖前,各與一碗長休飯,永別酒”讓他們上路。這青面聖者便是蕭何的聖像。
亞孻亞孻
其三是明代的亞孻,人稱 “亞爺”,他在明清之際非常有名。清人鈕銹《觚賸·續編》記述了“亞爺”成為獄神的經過。
“亞爺”是明萬曆時增城縣的獄卒。有一年將近除夕,獄中的五十多名重囚,號哭不止。“亞爺”問其故,眾人說:“快過年了,人家都能合家歡聚,我等也有妻兒老小卻不能相見。因此悲痛號哭”。“亞爺”聽後,沉思良久說:“你等的孝愛之心我來了卻,今晚我放你們回家與親人團聚,咱們約好,正月初二齊來赴獄。”眾犯聽了皆愣呆,驚訝不語。他接著說:“我釋放你們按律應死。你們都不回來,我是死;你們少回來一人,我也是死;你們若都回來,我壽盡同樣是死。一樣的死,何不行些善事死呢?”眾囚聽後感激萬分,各自回家不提。到了正月初二,他們如約回牢,一個不少。“亞爺”拍手大笑而死。此事傳開,全國上下均感其德,奉為獄神。清代不僅一般監獄供奉“亞爺”,就連刑部監獄也將他奉為獄神。
牢房過道的盡頭,正對著大門,坐著一尊只有真人一半兒大小的獄神像。獄神是個老者,身穿紅袍,面目倒還和善,但是面色發青,而且嘴巴凸出,有點兒像雷公嘴。神像下面的底座,是磚砌的,前面是兩扇鎖著的小木門。打開木門,是一個小洞,直通獄牆外面。這個小洞,是專門給“瘐死”的犯人拖運屍體用的。——犯人在獄中亡故,按例不能從獄門出去,這是牢房“豎著走進來,橫著拖出去”的規矩。由於多年來的煙燻火燎,加上滿身的塵土,把這個原本應該慈眉善目、惻然動人的獄神,臉上的青色和袍上的紅色全變成深灰色了。神座前面,沒有香爐,可見這裡是從來不上香的,只有一燈如豆,一掩一映間,襯得那獄神越加陰森可怕。

古代監獄和獄神

中國是個有造神傳統的國度,各種神明品種齊全,應有盡有。即使在監獄裡,也有所謂獄神存在。因年代久遠,古代監獄今天已多不復存在,獄神自然也不易見到了。但有一處獄神至今總算安然無恙,他就在大名鼎鼎的山西洪洞縣蘇三監獄裡。
這座監獄的出名也與京劇《玉堂春》的流傳有很大關係。戲中寫的是明代名妓蘇三(即玉堂春),與吏部尚書的公子王金龍之間的曲折愛情故事。其中有一折《女起解》,是演蘇三被誣殺人,囚於洪洞縣獄中之事。《玉堂春》原本取材於明代小說《玉堂春落難逢夫》,這一故事和戲劇的流傳,使得洪洞縣大獄——人們習慣叫它“蘇三監獄”,名揚四海。
這座監獄建於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監獄,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監獄。可惜1973年被毀掉,10年後才又重新修復。蘇三監獄是指獄中的死囚牢,當地人俗稱“虎頭牢”。
死囚牢在普通牢房的南盡頭,迎面牆上畫有一個齜牙咧嘴的巨大“虎頭”,下面有個十分低矮狹小的門洞,恰似虎口。“虎頭門”僅高3尺,牆壁卻有8尺厚。雙門雙牆,堅固異常。進入此門,不僅要大彎腰,還得屈腿下蹲。牢門頂上的“虎頭”,其實並非老虎,而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獸——狴犴。明代學者楊慎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四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古人說它“平生好訟”,所以把它的尊容畫在獄門之上。
“虎頭門”對面就有個獄神廟。說是廟,其實不過是在高牆的半腰裡,嵌著一個用砂石雕刻好的神龕,龕里有磚刻的3尊小小的神像,中間坐著的是位老者,表情還算和善,形態也還端莊。兩旁是兩個小鬼,則凶神惡煞,面目猙獰,鬼模鬼樣。中間的老者,即所謂獄神了。過去監獄裡有一條規矩,允許犯人們每天去參拜獄神。《女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蘇三去複審,蘇三請求道:“請老伯稍等,待我參拜了獄神再走。”她的唱詞有幾句是:
低頭出了虎頭牢,獄神廟前忙跪倒,
望求爺爺多保佑,我三郎早日得榮耀。
獄中的犯人們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求告無門,只有可憐巴巴地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獄神身上。
這位獄神到底何許人也?不少談蘇三監獄的文章,都說“不清楚”。這位獄神,應是堯時的大臣皋陶。有史書記載,皋陶據說是當時的最高法官,他制定了法典,用刑法斷決案件,史籍載:“皋陶造獄,法律存也。”就是說,他是牢獄的首創者,皋陶任大法官時,“天下無虐刑”,實屬難得。
有趣的是,這位華夏第一位大法官,被說成長著馬嘴——“皋陶馬喙”。這種形象被認為是至誠至信,體察人情,斷案十分明白公正。有人認為,他或許最初就是馬的化身,是尊奉馬為圖騰的氏族之神。用圖騰動物來充當審判官,這在上古社會是並不少見的習俗,如秘魯的莫索部族審案時,巫師就用美洲豹來考驗當事人。
自漢至宋,監獄普遍供祭皋陶。《後漢書·范滂傳》載:
(范)滂坐系黃門北寺獄。獄吏謂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賢者,古之直臣。知滂無罪,將理之於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
看來,當時的獄吏及犯人都敬奉皋陶,以其為獄神。
到了宋代,皋陶更是得到普遍供奉,州縣監獄中無不建有皋陶廟。宋·方勺《泊宅編》卷中載:
今州、縣獄皆立皋陶廟,以時祠之。……皋陶大理善用刑,故後享之。
宋·袁文《瓮牖閒評》卷2亦載:
今州、縣皆立皋陶廟,以時祀之。蓋皋陶,理官也,州、縣獄所當祀者。
除皋陶外,還有一位著名的獄神,即漢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的丞相蕭何。蕭何被奉為獄神,是因為他曾輔佐劉邦建立了漢初法制,制定了漢朝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典《九章律》,被稱為“定律之祖”。蕭何跟著劉邦造反前,在縣衙里當過刀筆吏,以後又研究過秦朝刑法,制定出了漢朝的《九章律》。蕭何“定律令,平刑獄”,在建立漢初法律上有大功勞,所以被後世奉為獄神。蕭何又稱“青面聖者”、“青面神”,《水滸傳》第三十九回寫宋江、戴宗被綁赴法場前,被獄吏“驅至青面聖者神案前,各與了一碗長休飯、永別酒”。蕭何在宋代成為主要被供奉的獄神。
到了明代,又出了一位著名獄神叫亞。亞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獄卒,甚至連他真正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亞不過是他的小名,他是廣東人,亞在當地方言讀作“阿”,放在名字前是一種愛稱,有親昵的意味;音nái,廣東方言,指最小的兒子或女兒。所以,亞只是這位獄卒的乳名或小名。
亞作為一個小小的獄卒,地位之低自不用說,而且這種職業往往充當著統治階級的爪牙和打手的兇惡角色,但亞卻與眾不同,判若天淵,他有著極大的慈悲心和魄力,做出了驚人之舉。史稱:
明萬曆戊午歲(1618年),增城縣獄卒名亞者,素稱朴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降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系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
亞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
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
獄眾感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爺”。
亞冒著生命危險,以善德感化重罪囚犯,這在獄卒中是罕見的。死後被奉為獄神也當之無愧。清代刑部大獄中也有阿公祠,供奉亞,可見其影響不小。

獄神到底是誰

獄神到底是誰?是人們憑想像創造出來的神?還是歷史上真正有過這樣一個人?他主禍還是主福?犯人進監獄,並不要求人人都來磕頭祭拜,但是犯人離獄,不論是昭雪平反,還是押赴刑場,卻按例必須到獄神像前叩謝告別。
《小五義》的第七十回,有艾虎求獄神保佑的一段文字,那個獄神廟,並不在監獄裡面。《紅樓夢》的後四十回,也寫到了鳳姐、寶玉等人被關進了獄神廟,這個獄神廟,好像就在監獄裡,而且是專門關押未經審判的嫌疑犯的。這也還有其他一些文獻可證;一、關漢卿雜劇《四春園》第二折:“令史將這小廝枷鎖開了,拿他去獄神廟裡歇息。”二、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監禁》條:“宜於犴狴門內分為四層,第一層近獄神祠者為軟禁。”“軟禁”就是非正式關押,寶玉、鳳姐被關在獄神廟裡,大概就是因為他們是未經審判的嫌疑犯,屬於“軟禁”性質。當然,也可能是牢房滿了,也可能是因為他們來頭大些,收到了優待。
戲曲《蘇三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蘇三去複審,蘇三離開監獄之前,要到“蕭王堂”去辭別獄神,這個“蕭王堂”,也不在牢房裡面。她向崇公道請求:“請老的稍等,待我參拜了獄神再走。”先唱這樣幾句:“低頭出了虎頭牢,獄神廟前忙跪倒。望求爺爺多保佑,(佑)我三郎早日得榮耀。”接著再唱一段:“我這裡、跪廟前、重把禮見;尊一聲、獄神爺、細聽奴言:保佑奴、與三郎、重見一面;得生時、修廟宇、再塑金顏。”這個“蕭王堂”,分明就在監獄的旁邊,是一座單獨的廟宇,不是用來關押未決犯的。而且蘇三也沒有進入廟內,只是在“廟前”跪拜一番,就被崇公道押走了。
《水滸傳》中宋江、戴宗被判斬首,行刑前宋江和戴宗被“驅至青面聖者神案前,各與了一碗長休飯、永別酒”。《水滸後傳》第二十一回,兩院節級吉孚奉命盆弔柴進,吩咐手下“祭了青面聖者,吃了敬福酒,然後動手”。到了三更時分,獄卒“將牲醴香紙祭賽青面聖者。吉孚喚柴進道:‘你也來拜拜,要聖者引出,免得魂沉獄底。’”這裡的“青面聖者”,分明就是獄神,而且說得清清楚楚,獄神的臉是青色的。
那么這個“青面聖者”究竟是何方神聖?犯人臨死或臨刑之前為什麼還要到他案前舉行一個祭拜儀式呢?這有兩種說法:
一說獄神是漢代第一任丞相蕭何。清人程穆衡《〈水滸傳〉注略》解釋“青面聖者”:“獄中皆有蕭王堂,祀蕭何。其神青面,相傳蕭王判案。”與《玉堂春》里蘇三起解之前要到“蕭王堂”去辭別獄神的情節相符。蕭何在秦曾任刀筆吏,漢代律令典制多出其手,被尊為獄神,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卻沒說清楚為什麼蕭何會是“青面”。
另一派則認為,青面聖者是傳說中虞舜時代執掌司法大權的皋陶(yáo姚),是個最正直無私、廉明公道的斷獄者。史籍記載:“皋陶造獄,法律存也”。說他是牢獄的首創者,是遠古聲名最著的刑獄之神。皋陶還是位清正的法官,史稱其“決獄明白,察於人情”,他任大法官,“天下無虐刑”。又說“皋陶造獄,劃地為牢”,說的是當時的監獄沒有牢房,只在地上劃一個圓圈兒,把犯人放在裡面,外面用兩隻狗看守,所以“獄”字左右各有一隻“犬”。《後漢書·范滂傳》記獄吏的話說:“凡坐系者,皆祭皋陶。”可見從東漢開始監獄中就有祭皋陶的習俗了,而當時蕭何還沒有走上神壇呢。看起來,說皋陶是獄神,似乎比蕭何可靠些。更要緊的是,皋陶確乎是位“青面神”,《荀子·非相》篇說:“皋陶之狀,色如削瓜。”楊倞(liàng亮)注云:“削皮之瓜,青綠色。”這豈不是扣緊了“青面”二字了么?
《路史》一書上說,東夷人大業娶少典氏之女女華為妻,生子名叫繇(yáo姚),字庭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傳說人物皋陶。《帝王世紀》上說他生於曲阜少吳之墟。曲阜屬於偃地,所以舜帝賜繇姓偃。繇在舜帝時代,當上了大理官,負責氏族中的刑罰、監獄和法治。傳說繇的面貌青綠色,就像一個削了皮的瓜;嘴唇像鳥喙,能明白決獄,並制定了五刑之法,即“墨”(也稱“黥”qíng,毀容),“劓”(yì割鼻),“刖”(yuè或又稱“剕”fèi、“臏”bìng,砍腳,後來又分為斬左趾、斬右趾兩種),“宮”(男子去勢,女子幽閉,都是毀壞性功能),“大辟”(砍頭)。史書上說:繇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極為欣賞繇的成績,把他封於皋地,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讀音與“繇”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實際上都是一音之轉,而後世通常的寫法則作皋陶。
舜讓位給禹,皋陶繼續擔任大法官“大理”,而且被禹選定為繼承人。但是這時候皋陶年紀已經很大,沒來得及受禪讓就死了。皋陶死後,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縣,當地有皋陶墓遺蹟。
有一個傳說,說皋陶歷任堯、舜、禹三代的刑獄官。他主張制定兩種法律:一種是懲治犯罪的刑法,一種是保護民權的民法。他去請示堯,堯說:“可定刑法,毋為民法。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寧;汝意不侵民權,以民為重,則王者之威何存?”堯要保持“王者之威”,皋陶也無可奈何,鬱鬱寡歡而已。堯死,皋陶又打算創民法,去問舜,舜帝說:“聖人不易俗(不改變現狀)而教,智者不變法(不改變法統)而治。因民(按照百姓的願望)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根據現有的刑法)而治者,吏習(官吏可墨守陳規)而民安。今若變法,恐人心混亂,民眾恃(倚仗)新法而上侵。”舜怕有了民法百姓會“作亂上侵”,民法還是沒有制定出來。舜死後,禹實行嚴刑峻法,下令叫皋陶修改更加嚴峻的刑律,皋陶不從,終於被禹謀害死。禹另外任命了一個刑官,按照他的授意制定了“帝位家傳”的法律。這一來大禹當然很高興,就打算傳位給兒子啟。可是各部落首領依照以往的慣例,公舉皋陶。皋陶不幸已經死了,又公舉伯益,最後帝位傳給了伯益。啟在父親的支持下,十幾年來養兵蓄銳,如今羽翼豐滿,就以“討逆”的名義起兵,殺了伯益以及推舉者、家丁、百姓共二十萬人,奪得了帝位。有扈氏反叛,也被啟鎮壓下去。自此,中國開始了“家天下”的時代。
這樣說起來,皋陶是個古代英明的最高級審判官,不但是個管理審判官員的神,同時也是個管犯人的神。所以獄官上任之初,都要去參拜獄神。據說古代在監獄裡設立獄神廟或獄神像,本意是供犯人隨時參拜,以求儘快平反昭雪的,由於牢頭獄卒不勝其煩,歷代演變,終於固定為犯人進出監獄的時候參拜獄神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