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橋鎮志》是中共猴橋鎮委員會、猴橋鎮人民政府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猴橋鎮志
- 作者:中共猴橋鎮委員會、猴橋鎮人民政府
- 出版時間:2011年06月
- 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
- ISBN:9787548903161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馬有樊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鄉鎮一級地方志極少編纂,無現成合適體例可循。本志以猴橋鎮實際情況為依據,參閱近期多部縣誌及個別舊有鄉村志書體例綜合融裁而成,無異新創。本志編纂力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新時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徹“紀實求真”、“敘而不論、述而不作”的修志方針。
作品目錄
封面
猴橋鎮志
《猴橋鎮志》編纂領導小組
編纂人員
審稿部門、人士
序
圖片
猴橋鎮鳥瞰
下街集市新貌
集市夜景
省委副書記李紀恆等省、市、縣領導視察猴橋口岸
2003年3月省委副書記丹增與傈僳族歡度刀桿節
中共古永傈僳族鄉第四次黨代會代表合影
猴橋鎮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代表合影
鎮黨委政府辦公大樓
現任鎮領導班子與傈僳族青年合影
科技示範田
機械收割
新引進的烤菸種植
油菜花開年年香
灌溉溝渠四通八達
花水傈傈族新特
古永河道治理
猴橋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高山天然林
特產木瓜
林下草果
中山人工林
山有杜鵑紅似火
珍稀樹種香柏
古永林業站辦公樓
六畜興旺
永森木業公司木材深加工車間
設於東村的騰衝巨鑫矽業公司
正在建設中的檳榔江水電站
膽扎電站
千年古道連中外
美軍機車隊
修築中印公路的古永民工
築路機械
中印公路遺蹟
新建成的二級柏油路歡喜坡路段
位於南四號界樁的中緬友誼碑
20世紀40年代中印公路通車以前的猴橋
1965年重建的猴橋鋼索吊橋
新建猴橋石拱橋
中緬邊境線上的南三號界樁
檳江要塞得勝碉
國家一類口岸標誌碑與聯檢大樓
遺存的芭蕉林碉卡報警鐵炮
三岔河碉卡遺址
芭蕉林碉卡遺址
古永民族中學
古永中心國小
猴橋民族完小
古永衛生院
箐口村衛生所
文化部授予古永文化站獎牌
古永先賢箐口劉光瑍、蘇江郭自欽、硝水塘梁正中書法
文化部授予蔡文芳“群星獎”證書
1980年10月9日,華國鋒同志親切接見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的雲南演員(右起第三人為蔡文芳)
蘇江懶壩河畔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銅鼓
猴橋大橫山出土的西漢時期銅鼓
騰越鎮總兵劉光瑍使用過的大印
迤西道、騰越鎮、永昌府授予古勇隘土把總楊鎮春功牌
下街郭家寨遺存清嘉慶“萱算逾稀”古匾
清騰越鎮總兵劉光瑍與總兵署官員合影
箐口劉光瑍『一品振威將軍第』古匾
清光緒皇帝授予劉光瑍振威將軍聖旨碑
清鹹豐年間古勇隘土把總授予練丁練田執照劉光[瑛]題匾
重修於清光緒間的傈僳族蔡氏始祖余氏孺人墓碑
劉光瑍題匾
琅岈寺遺存石碑
雄武琅岈 排插雲天
檳榔活水 源遠流長
輪馬石花洞溫泉群之一
檳榔江上蓮花石
回龍寺遠眺
三岔河風光
琅岈寺
羊腸河刀桿場與三崇廟
刀山敢上
火海勇闖
1988年國務院頒發給輪馬村的民族團結進步獎牌
膽扎村委會內的民族團結銅像
歡快竹笛聲
傈僳民眾歡度一年一度的傳統刀桿節
毛主席、周總理頒發給楊青田的任命狀
浪撒楊青田故居
2009年退休老幹部與鎮領導春節茶話會合影
雲南省革委會、省軍區授予蔡大雙的一等功獎狀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頒發給箐口村的獎牌
《猴橋鎮志》編纂人員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卷一 地理
第一章 區域
第一節 位置面積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行政區劃
第四節 各村概況
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質地貌
第二節 河流
第三節 氣候
第四節 土壤
第五節 植被
第三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
第二節 水
第三節 礦藏
第四節 野生植物
第五節 野生動物
第六節 地熱太陽能
第四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地震
第二節 氣象災害
卷二 農業
第一章 農業經濟制度
第一節 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節 土地改革
第三節 集體化
第四節 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章 農業生產
第一節 耕地
第二節 主要農作物
第三節 生產技術
第四節 農科站
第三章 水利
第一節 引水工程
第二節 蓄水工程
第三節 治河排澇
第四節 漁業
第五節 水利管理站
第四章 糧油
第一節 糧管所
第二節 收購
第三節 供應
第四節 社隊收益分配
第五章 畜牧獸醫
第一節 畜牧資源
第二節 獸醫
卷三 林業
第一章 森林狀況
第一節 面積分布
第二節 森林蓄積
第三節 優勢樹種
第二章 山林權屬
第一節 林權劃分
第二節 林權處理
第三節 林業“三定”
第三章 林業生產
第一節 人工造林
第二節 林業管理
第三節 林場
第四節 林業的開發利用
第四章 森林保護
第一節 森林防火
第二節 制止亂砍濫伐
第三節 節能
第四節 森林病蟲害防治
第五節 退耕還林
卷四 工業
第一章 礦產
第一節 採制
第二節 冶煉
第二章 電力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各類電站
第三章 手工業
第一節 木工
第二節 石工
第三節 金屬加工
第四節 竹編藤編
第五節 民間紡織
第六節 其他手工業
第四章 加工工業
第一節 農副產品加工
第二節 林產品加工
卷五 交通 郵電
第一章 道路
第一節 古道
第二節 公路
第三節 橋樑渡口
第四節 交通管理
第二章 運輸
第一節 人力畜力
第二節 機動車輛
第三節 航空
第三章 郵電
第一節 郵電所
第二節 郵政業務
第三節 電信業務
卷六 商業
第一章 經營體制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節 供銷合作社
第四節 新時期經營體制改革
第二章 集市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規劃
第三節 監管
第三章 商品購銷
第一節 農副產品採購
第二節 商品供應
第三節 飲食服務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工商管理所
第二節 工商登記與管理
第五章 邊境貿易
第一節 口岸
第二節 邊民互市
第三節 外貿商行
卷七 財稅 金融
第一章 財稅
第一節 體制
第二節 財政收入
第三節 財政支出
第二章 金融
第一節 信用合作社
第二節 營業所(支行)
卷八 黨群
第一章 國民黨和幫會
第一節 國民黨員
第二節 洪幫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
第一節 鄉鎮黨委及其工作機構
第二節 基層組織
第三節 組織建設
第四節 紀律檢查
第五節 黨校
第三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農民協會
第二節 共青團少先隊
第三節 婦聯
第四節 老年協會
卷九 政權
第一章 民國以前的鄉級政權
第一節 封建時期
第二節 民國時期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代表選舉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上級人大代表名錄
第三章 人民政府
第一節 鄉鎮人民政府
第二節 基層機構
卷十 軍事
第一章 兵制
第一節 明代至民國的地方武裝
第二節 徵兵
第三節 志願兵義務兵
第二章 駐軍
第一節 關隘 界務
第二節 抗日部隊
第三節 人民解放軍 人民武裝警察
第四節 擁政愛民
第三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抗日民眾游擊隊
第二節 鄉(鎮)人民武裝部
第三節 民兵
第四章 重要戰事
第一節 鹹同戰亂
第二節 抗日戰爭
第三節 剿匪之戰
卷十一 政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邊防派出所
第二節 檢查站工作站武工隊
第三節 治安保衛
第四節 治安管理
第二章 法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審理
第三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民事調解
卷十二 教育 體育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舊制教育
第二節 幼稚園
第三節 國小
第四節 中學
第五節 成人教育
第六節 行政管理機構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學校體育
第二節 民間體育
第三節 民眾體育
卷十三 文化
第一章 文化單位
第一節 鄉鎮文化站(中心)
第二節 村文化室
第二章 民間文藝
第一節 民間文學
第二節 民間藝術
第三章 期刊著作
第一節 期刊
第二節 個人著作
第三節 音樂作品
第四節 舞蹈創作
第四章 電影錄像放映
第一節 放映隊
第二節 電影院
第三節 錄像放映
第五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有線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六章 文物 名勝
第一節 文物
第二節 名勝
卷十四 醫藥 衛生
第一章 疾病防治
第一節 常見傳染病
第二節 防疫
第二章 公共衛生
第一節 衛生運動
第二節 環境衛生
第三節 飲水衛生
第四節 食品衛生
第三章 醫療
第一節 鎮衛生院
第二節 聯合診所
第三節 村衛生所
第四節 新型合作醫療
第五節 婦幼保健
第六節 個體診所
卷十五 民族 宗教
第一章 民族 民俗
第一節 民族人口比例
第二節 漢族
第三節 回族
第四節 傈僳族
第五節 民族工作
第二章 宗教
第一節 門類
第二節 寺觀
卷十六 社會
第一章 人口計畫生育
第一節 歷代人口
第二節 人口分布及密度
第三節 人口自然變動
第四節 人口構成
第五節 計畫生育
第二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土地管理所
第二節 用地審批
第三節 違規處理
第三章 民政事務
第一節 人員機構
第二節 業務工作
第四章 姓氏方言
第一節 姓氏源流
第二節 方言詞
卷十七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楊潤富
郭自欽
梁正中
楊青田
沈官廷
蔡廷升
蔡林貴
蔡敬春
馬潤鑫
王德寬
楊子通
楊逞著
蔡林長
蔡大雙
王德從
第二章 人物名錄
附錄
一、史籍節錄
二、碑銘、墓誌選輯
三、文獻輯錄
四、舊詩賦聯選輯
參考文獻
編後記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