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葉黃芩(原變種)

狹葉黃芩(原變種),屬管狀花目Tubiflorae、唇形科Labiatae的一種生物。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直伸或斜行,纖細,在節上生鬚根及匍枝。莖直立,高26-30厘米,四棱形,具溝,基部粗1.2-1.5毫米,被有上曲短小柔毛,通常在棱上較密集,一般不分枝,偶有自基部生出長而靠貼的分枝,通常具不多分枝,中部節間長2.5-4厘米。葉具極短的柄,柄粗壯,長0.5-1毫米,腹凹背凸,密被很短的小柔毛;葉片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1.7-3.3厘米,寬3-6毫米,先端鈍,基部不明顯淺心形或近截形,邊緣全緣但稍內卷,上面密被微糙毛,下面密被微柔毛,脈上尤著,有分散的細粒狀腺體,側脈約3對,與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花單生於莖中部以上的葉腋內,偏向一側;花梗長約4毫米,密被微柔毛,基部有一對長1.5毫米、被疏柔毛的針狀小苞片。花萼開花時長4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盾片很小,高約0.5毫米,果時花萼長6毫米,盾片高1毫米。花冠紫色,長2-2.3(2.5)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內面在冠筒囊大部分上方及上唇與2側裂片接合處疏被疏柔毛;冠筒基部寬1.5毫米,至喉部寬達8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大,近扁圓形,寬9毫米,全緣,2側裂片長圓形,寬3.5毫米。雄蕊4,均內藏,前對較長,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藥,藥室裂口具髯毛;花絲扁平,前對內側後對兩側中部被疏柔毛。花柱細長,扁平,先端銳尖,微裂。花盤環狀,前方微膨大,後方延伸成長0.5毫米的子房柄,子房與花盤間有白色泡狀體。子房4裂,裂片等大。小堅果黃褐色,卵球形,長1.25毫米,寬1毫米,具瘤狀突起,腹面基部具果臍。花期6-7月,果期7-9月。
大興安嶺地區產狹葉黃芩S.regeliana也做黃芩用,但關於其中化學成分的研究報導較少,本文對狹葉黃芩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從中分離鑑定了23個化合物,分別鑑定為:
2(R),3(R)-7,2'-二羥基-5-甲氧基二氫黃酮醇(1),5,7-二羥基-6-甲氧基黃酮(2),5,7-二羥基-8-甲氧基黃酮(3),5,7-二羥基黃酮(4),5,7-二羥基-6,8-二甲氧基黃酮(5),5,2'-二羥基-6,7,8,3'-四甲氧基黃酮(6),5,7,2',5'-四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7),5,2'-二羥基-7,8,6'-三甲氧基黃酮(8),5,2'-二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9),5,2'-二羥基-6,7,8-三甲氧基黃酮(10),2'-羥基-5,6,7,8,6'-五甲氧基黃酮(11),5,7,2',6'-四羥基黃酮(12),5,7,2'-三羥基-6'-甲氧基黃(13),5,7,2'-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14),5,7,2'-三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15),5,2',6'-三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16),2(S)-5,7-二羥基-6-甲氧基二氫黃酮(17),2(S)-5,7,2',6'-四羥基二氫黃酮(18),2(S)-5,7,2',5'-四羥基二氫黃酮(19),2(S)-5,7,4'-三羥基-6-甲氧基二氫黃酮(20),2(S)-7,2',6'-三羥基-5-甲氧基二氫黃酮(21),2(S)-5,7,2',6'-四羥基二氫黃酮醇(22),5,7,3',4'-四羥基二氫黃酮醇(23)。其中化合物1為新化合物,命名為黃芩黃酮醇,見圖1,其餘均為首次從狹葉黃芩中分離得到。圖1化合物1的主要HMBC(H→C)相關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80-1000米河岸或沼澤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及河北;蘇聯遠東地區,朝鮮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黑龍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