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
喬木或灌木,高4-12米;樹皮灰色或灰褐色,平滑;幼枝灰綠色,被白貼生短柔毛,老枝灰褐色,近於無毛。冬芽小,圓錐形,密被白色細毛。葉對生,革質,長圓橢圓形,稀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長7-9(-12)厘米,寬2.5-4.2(-5)厘米,先端漸尖形,具尖尾,基部楔形或寬楔形,稀鈍圓形,上面深綠色,嫩時被白色細伏毛,老後無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貼生短柔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微凸起,側脈通常3-4對,弓形內彎,有時脈腋有簇生白色細毛;
葉柄細圓柱形,長8-12毫米,嫩時被細毛,漸老則近於無毛。
頭狀花序球形,約由55-80(-95)朵花聚集而成,直徑8毫米;總苞片4,長卵形至倒卵形,長2.5-5厘米,寬9-22毫米,先端漸尖或微突尖形,基部狹窄,初為淡黃色,後變為白色,兩面微被白色貼生短柔毛;總
花梗纖細,長5.5-8厘米,密被白色細伏毛;花萼管狀,長0.7毫米,上部4裂,裂片鈍圓或鈍尖形,有時截形,外側有白色細伏毛,內側上半部密被白色短柔毛;花瓣4,卵圓形,長2.8毫米,寬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狹窄,下面有白色貼生短柔毛;
雄蕊4,較花瓣短,花絲長1.5毫米,花葯橢圓形,長約1毫米;花盤環狀,略有4淺裂,原約0.4毫米;花柱長約1毫米,密被白色絲狀毛。果序球形,直徑2.5厘米,成熟時紅色,被白色細伏毛;總果梗纖細,長6-10.5厘米,紫綠色,微被毛。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340-1400米的密林內或混交林中、在雲南多生長在海拔850-1100米的山坡灌叢中或闊葉林緣。該種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中性、微鹼性土壤中都能生長,pH值在5-7的紅壤、紅黃壤、黃壤及水稻土等土壤類型中適應性最好,對溫度適應範圍較廣,既能耐冬季-15℃以下的嚴寒,也能抗夏季44℃的高溫;對水分的要求不嚴,既能在乾旱脊簿的山地生長,也能在低洼地、水位較高的地段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鹽津、綏江)、陝西南部、甘肅南部以及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育殖技術
播種苗圃地宜選在背風、土質肥沃、水分條件良好的地塊,要求細緻整地,全面耕作、清除石頭雜草,碎土均勻,並對土壤進行消毒(用
福馬林、硫酸亞鐵、石灰等)和施有機底肥。一般採用低床,耕翻後作成1.2米苗床,加入少量腐殖質土和河沙,並整平床面。尖葉四照花一般在春分前後進行播種,播種採用條播,播種溝深2-3厘米,溝間距15厘米,播種30粒/米左右。播後覆土並覆草保墒,出苗後揭去覆草,幼苗期不宜過多澆水。在5-6月天氣乾旱時可適當灑水,待苗高10-15厘米時方可大水漫灌,雨水過多時要注意排水,一般當年秋後苗高可達30-40厘米,具有2-3個側枝,即可出圃定植。2.2幼苗管理播種後60天左右,幼苗出土長至5-7厘米時,可適當小量施肥,選用複合肥,用量2-3千克/667平方米,當幼苗長到15-20厘米時可選用氮肥,用量3-4千克/667平方米。
主要價值
食用:尖葉四照花的果實成熟時味甜可食。
觀賞:在園林套用中可廣泛用於學校、工廠、公園、公路綠化。由於該樹種葉片較紅,且紅葉時間長,可營造美麗的植物景觀,符合人的審美情趣,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有著廣闊的前景,如果在城市公園或森林公園中成片種植效果尤為顯著,是夏季觀花、秋季觀果、冬季觀紅葉的較佳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