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管唐菖蒲

狹管唐菖蒲

狹管唐菖蒲(學名:Gladiolus angustus L.)是鳶尾科、唐菖蒲屬植物。植株高度從60厘米到120厘米不等,在南半球的春天——10-11月開花,花從奶油色到淡黃色,下部花被上有深紅色的菱形鏟狀黃色斑點。該種有一個很長的花被筒,通常為7-10厘米,下部被片明顯短於上部被片。

該物種是在冬季降雨區生長唐菖蒲。生長在潮濕地方,如溪流旁、沼澤地、潮濕的平地、山坡和砂岩土壤上。可以通過種子或母球莖的分株輕鬆繁殖。秋季播種,使用輕質、排水良好的土壤。分布於非洲南部西南角。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栽培技術,

植物學史

狹管唐菖蒲的屬名"Gladiolus"源於羅馬時代的短劍"gladius"(如角鬥士),這是普林尼(老)(大約公元一世紀)用來指代他所熟悉的物種葉子形狀的名字。據說倖存下來的角鬥士會受到"Gladiolus"(劍蘭或唐菖蒲)的沐浴,荷蘭有一句諺語“死亡或劍蘭”可以追溯到這個典故。種名"angustus",意思為“狹窄”,指花的細長管。

形態特徵

狹管唐菖蒲植株高0.6-1.2米,葉鞘有綠色或白色不明顯斑點。球莖多少球形,直徑14-20毫米;外鞘紙質,不規則碎裂。莖直立或傾斜,向外彎曲,在2片莖生葉鞘上方,單葉或分枝。葉4-5片,下部2-3片基生,達到或略超過穗狀花序,狹披針形,(3-)5-10毫米寬,主脈微厚,邊緣狹透明,莖生葉較短。
穗狀花序基部彎曲,傾斜,微彎曲,(3)5-9花;苞片外片長(30-)50-65(-80)毫米,淡綠色有時泛紅,內片短至±等長,微叉。花奶油色至淡黃色,下部3片段預告被中線有鏟形黃色斑紋,深紅色輪廓,無香;花被筒圓柱形,上部膨大10毫米,長(45-)60-110毫米;花被片披針形,背面最大,32-40×16-18毫米,水平延伸超過雄蕊,上部側花被28-38毫米×10-13毫米,向前延伸,遠端向外彎曲,下部3片段預告被25-30毫米×9-10毫米,向前延伸且近水平,從側面看比上部花被短。花絲長17-24毫米,伸出筒外8-12毫米;花葯長9-11毫米,白色;花粉奶油色。花柱延伸超過雄蕊,在花葯尖下方分裂,分枝長6-8毫米。
蒴果橢圓形,急尖,長(25-)35-40毫米。種子卵形,8-9×5-6毫米,翅寬而均勻。類似肉色唐菖蒲,但花管比花被長得多,白色至奶油色,下部花被上有紅色斑紋。

近種區別

狹管唐菖蒲與親緣關係密切的波瓣唐菖蒲的區別在於一個很長的花被管,有(45-)65-110毫米長,和相對較短的花被片的結合,背部32-40毫米長,下部花被片明顯較短。大西洋沿岸的低地種群有特別長的花被管。花被管長度的地理變化與作為傳粉昆蟲的本地長鼻蠅的長鼻長度的相似變化有關。

生長環境

狹管唐菖蒲生長在季節性潮濕的地方,生長在溪流旁、沼澤地、潮濕的平地、山坡和砂岩土壤上。

分布範圍

生長在大西洋沿岸和南非西開普省內陸山脈附近,從塞德伯格和皮克特伯格延伸到開普半島,在埃林附近有孤立的種群。從瑟德堡(Cedarberg)到開普半島。
狹管唐菖蒲
狹管唐菖蒲分布圖

生長習性

狹管唐菖蒲主要靠吸引長舌蠅傳粉進行植物繁殖結種,其中長嘴網翅虻(Moegistorhynchus longirostris)是其唯一的傳粉者,也是開普省西海岸長管花的主要傳粉者。長嘴網翅虻的口器是適合以儲存在狹管唐菖蒲非常長的花被管底部的花蜜為食的昆蟲。
狹管唐菖蒲
長嘴網翅虻

栽培技術

狹管唐菖蒲可以通過種子或母球莖的分株輕鬆繁殖。秋季播種,使用輕質、排水良好的土壤。稀疏播種,輕輕覆蓋並保持濕潤。讓幼苗在頭兩年留在同一個容器中,夏季保持乾燥。
將球莖間隔20厘米,深度10厘米種植在排水良好、沙質、酸性土壤混合物中,並加入大量堆肥,在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位置種植。秋季和冬季澆水,當葉子開始變褐色時停止澆水,夏季保持完全乾燥。最好在冬季降雨區容器或花園中種植,種植地點排水良好、陽光充足,夏季無需灌溉。植物易受粉蚧侵害,注意防治。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