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頭魚

狗頭魚

狗頭魚又叫叉鼻魨,種類繁多,主要有:黑斑叉鼻魨星斑叉鼻魨,地圖叉鼻魨,斑馬叉鼻魨,白點叉鼻魨菲律賓叉鼻魨等等。為暖水性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珊瑚礁海域,雜食性。

肝臟及卵巢具劇毒,不可食用。可供觀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種群分布,毒素,主要種類,星斑叉鼻魨,白點叉鼻魨,黑斑叉鼻魨,輻紋叉鼻魨,線紋叉鼻魨,斑鰓叉鼻魨,紋腹叉鼻魨,

形態特徵

體短粗,皮膚光滑或被小刺。上、下頜分別癒合成 2個喙狀齒板,有中央縫。背鰭單個,與臀鰭相似且對生,無鰭棘;缺乏腹鰭。有鰾,氣囊發達。肉味細膩而美,但肝臟和生殖腺等均含有河豚毒素。主要為暖水性近岸底層肉食性魚類,活動性差,少數可進入淡水中生活。

種群分布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分布於南海諸島海域,台灣沿海海域等。

毒素

很多叉鼻魨含有河豚毒素,微量即可致命,大多數叉鼻魨的毒素分布在內臟,但因品種的不同,毒素分布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有的魚甚至連肌肉和皮膚都有毒。也有個別另類的無毒叉鼻魨。它們身體內的毒素是由體內共生的細菌產生的,因其自身的細胞膜具有的特殊結構,因而對這種毒素免疫。

主要種類

星斑叉鼻魨

體長橢圓形,頭體部粗圓,尾柄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吻短,圓鈍。眼小,上側位。無鼻孔,每側有一個深叉狀皮質鼻突起。口小,前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除吻端、鰓孔周圍與尾柄外,頭體均被小棘。背鰭1個,位於體後部、肛門下方,圓刀形;臀鰭與背鰭同形,起點位於背鰭基底後端稍後下方;無腹鰭;胸鰭寬短,扇形;尾鰭寬大,後端截形。頭體背側部灰褐色,密布黑色小點;背鰭、臀鰭及尾鰭亦具黑點;胸鰭基上下方各有一黑斑。幼魚體褐色,密具小黑點,體側下部和腹部具許多平行之黑斜紋。
為暖水性魚類近海底層中大型魚類,最大體長達1200mm。分布於印度洋非洲東岸,東至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亞。中國分布於南海(東沙,南沙,海南鶯歌海、乾沖,廣西潿洲島,廣東閘坡、汕尾)和東海(福建台灣島以南海域,台灣沿海、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肝臟及卵巢具劇毒,不可食用。可供觀賞。

白點叉鼻魨

體長圓筒形,頭胸部粗圓,向後漸細,稍側扁,尾柄圓錐狀,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走皮褶。頭較大,背緣弧形,頭高大於頭寬。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距吻端較距鰓孔為近。眼間隔寬平,為眼徑3.2~4.0倍。無鼻孔,每側有一深叉狀皮質鼻突起,位於眼前方,距眼較距吻端為近。口小,前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中央縫顯著。唇發達,上唇較長,兩端向上稍彎曲。鰓孔中大,側中位,位於胸鰭基底前方,弧形,稍傾斜,長大於眼徑。鰓膜白色。
白點叉鼻魨為暖水性近岸底層中小型魚類,體長一般150~250 mm,大者達300 mm。肝臟、卵巢劇毒。筋肉、皮和精巢亦有毒。
分布於西起菲律賓,東至夏威夷和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沿海。我國分布於南海諸島海域。

黑斑叉鼻魨

體卵圓形,頭胸部粗圓,向後漸細,稍側扁,尾柄粗短,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走皮褶。頭中大,背緣弧形,頭高大於頭寬。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距吻端較距鰓孔為近。眼間隔寬平,為眼徑2.7~3.3倍。無鼻孔,每側有一深叉狀皮質鼻突起,位於眼前方,距眼較距吻端為近。口小,前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中央骨縫明顯。唇發達,兩端向上彎曲。鰓孔中大,側中位,位於胸鰭基底前方,弧形,稍傾斜,長大於眼徑。鰓膜白色。
為暖水性礁棲或岩棲性中小型魚類。一般體長100~200mm,大者可達250mm。胃中等大。卵巢和肝劇毒,筋肉、精巢和皮亦有毒。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分布很廣,西達紅海和非洲東岸,東達社會群島,南達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北達日本琉球海域。我國分布於西沙群島、海南島和台灣沿海海域。

輻紋叉鼻魨

為暖水性近岸底層中大型魚類。個體較大,一般在300~500 mm,大則可達600 mm。分布於西至印度洋非洲東岸,東至太平洋的社會群島,北至中國和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亞北部沿海。我國分布於東海南部和台灣沿海。

線紋叉鼻魨

為暖水性近岸底層中小型魚類。攝食甲殼類、軟體類和魚類,亦攝食珊瑚礁中海藻、珊瑚枝等。一般體長200~300 mm,大的可達450 mm。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熱帶海域。我國分布於台灣沿海海域。

斑鰓叉鼻魨

為暖水性近海底層小型魚類。一般體長100~150 mm,大者達200 mm。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熱帶海域。

紋腹叉鼻魨

為暖水性近岸底層中大型魚類。常生活在岩礁、珊瑚礁海域,雜食性,可食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也可食多種藻類和珊瑚枝。一般體長200~300 mm,大者可達500 mm。卵、肝臟劇毒,筋肉、皮、精巢也有毒。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域,西至非洲東岸,南至澳大利亞,東至印度尼西亞,北至中國、日本南部海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