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駁詰

狗的駁詰

《狗的駁詰》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這首詩巧妙地通過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駁,指出狗雖勢利,但那些知道根據銅銀、布綢、官民、主奴的貴賤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的“人”,是比狗還更加勢利的,從而對那些勢力的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狗的駁詰
  • 創作年代:1925年4月23日
  • 作品出處:《魯迅全集
  • 文學體裁:散文詩
  •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狗的駁詰
我夢見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條狗在背後叫起來了。
我傲慢地回顧,叱吒說:
“呔!住口!你這勢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還接著說,“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麼!?”我氣憤了,覺得這是一個極端的侮辱。
“我慚愧:我終於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分別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們再談談……”他在後面大聲挽留。
我一徑逃走,盡力地走,直到逃出夢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詞語注釋

⑴駁詰(jié):反駁責問。
⑵隘(ài )巷:小巷、陋巷。出自《詩·大雅·生民》。
⑶叱吒:發怒的聲音,這裡是說大聲呵責。
⑷銅和銀:這裡指錢幣。中國舊時曾通用銅幣和銀幣。

創作背景

作者魯迅從目睹辛亥革命的戰敗,到同“正人君子”們的鬥爭,他認清了那些依附於帝國主義、軍閥勢力的文人政客們的本質。這些人打著“道德”、“文明”的旗號,頂著“君子”、“學者”的頭銜,依仗權勢,反對進步文化活動。他們見強權者和富人就溫媚順服;見窮人和被壓迫者則兇殘畢露。恰好1925年2月15日,《語絲》周刊第5期上刊載了張定璜翻譯的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波特萊爾的詩散文《狗和罐子》(今譯《狗和香水瓶》),此文用人與狗的對話,以不懂香和臭的狗來象徵“大多數讀者”,以揭露巴黎上流社會逐臭之醜惡之風。作者魯迅受了這篇詩散文的啟發,於4月23日寫下此文,此文最初發表於1925年5月4日《語絲》周刊第25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短小精悍的散文詩,全文僅有160餘字,卻筆鋒銳利,辛辣有力。作者魯迅通過夢中一段離奇荒誕的經歷,即“我”和狗的對話,描寫狗對人的反駁,鞭撻了社會上那些比狗更勢利的小人。在夢中,當“我”說狗見了闊人就搖尾乞憐,見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罵狗“勢利”之時,狗立即反駁說:“愧不如人呢。”因為,“我終於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分別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而在世間上,人能區別銅和銀的貴賤,布和綢的好壞,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於根據不同對象採取不同的態度。這些伎倆,狗都遠遠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勢利。狗的有力反駁,使“我”只好逃走,直到逃出夢境。
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趨炎附勢,諂上欺下,追名逐利,蠅營狗苟的人和事,在社會生活中比比皆是。對這類醜惡的社會現象,作者魯迅是十分憎惡的。尤其那些帝國主義的走狗、官僚政客、幫凶文人,作者魯迅斥之為癩皮狗、叭兒狗,甚至連狗都不如的東西。此文採用荒誕手法,把人與狗的對話這種看似悖理、不合邏輯之事,加以“合理化”,使之形象地表現,達到對這幫人不如狗的勢利傢伙的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與《死火》比較起來,這篇《狗的駁詰》,無論在構思的規模,意象的創造性,還是在作者傳達的隱藏度等方面,都簡單明白多了。整個作品讀起來,像一篇寓言故事。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魯迅像魯迅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