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鮫科

又名「長尾鯊」,細長的尾鰭上葉是最明顯的特徵,也是獵食的利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狐鮫科
  • 外文名:Alopiidae
  • 分類:鼠鮫目 狐鮫科
  • 種類:台灣地區計有魚種 3 種
物種介紹,棲息生態,形態特徵,

物種介紹

生態:廣泛分布於全世界各溫帶、亞熱帶及熱帶海域,卵胎生。
它們時常成群包圍魚群或烏賊群,以長長的尾鰭困住獵物,再伺機擊殺補食。此外,長尾鯊成魚的胸鰭長度等於頭長,這也是用來判別成魚、幼魚的依據之一。
狐鮫科魚類的頭部長度比軀幹短得多,吻尖如錐狀突起,眼睛無瞬膜,鰓裂短小,不像其他鯊魚同類經常延伸至頭背部,第四、五對位置恰好在胸鰭上,且沒有鰓耙。牙齒為緊密排列的細小、平扁三角形,上下頷齒皆少於60列;此外,上頷前方兩側另有兩列小齒,這些小齒與側面齒中間,皆以一個小齒或一個溝相隔。
狐鮫科魚類經濟價值很高,肉質佳,是廣泛分布於全世界各溫帶、亞熱帶及熱帶海域的大洋性魚種,目前全球計1屬3種,台灣均有紀錄。
狐鮫科

棲息生態

大洋性大型鯊魚,棲息深度至少達500公尺,有時會出現於沿海。最大體長可達550公分(為狐鮫 Alopias vulpinus 的紀錄)。常成群包圍並運用長尾巴困住魚群或烏賊群,再以尾部擊昏或殺死獵物,進而捕食之。卵胎生,一胎可產大2-4隻小鯊魚。因為沒有卵囊胎盤,所以在子宮發育中之胎兒會以受精卵及較小之胎兒為食。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圓柱形。頭短,遠短於軀幹長。吻尖突如錐狀,不十分往前延伸或扁平。眼小或中大,無瞬膜。噴水孔細小。口裂小呈弧形,腹位,具唇褶。鰓裂短,不延伸至頭背部,第四及第五鰓裂在胸鰭之上,不具鰓耙。齒小型,平扁三角形,排列緊密,上下頜齒皆少於60列,上頜前方兩側有兩列小齒,這些齒和側面齒中間皆以一小齒或一溝隔開。第一背鰭大而鰭高,為直立三角形,第二背鰭及臀鰭小;臀鰭基底起點在第二背鰭基底起點之後;胸鰭窄長,成魚胸鰭長於頭長;腹鰭略大型,與第一背鰭同大;尾鰭上葉極度延長,約與軀幹長相等,下葉短。上葉前具凹槽;尾柄稍側扁,不具側隆脊。全世界計1屬3種(Nelson, 2006),皆有紀錄(Shen et al., 1993;魚類資料庫, 20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