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狐突廟
- 位置:清徐縣西馬峪村北
- 建設時間:1123
- 結構:內外兩院
簡介,結構,沿革,藝術價值,
簡介
狐突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山門寬展莊重,構築別致,外觀為門,拾階而上是門外平台,門楣上書“狐神古祠”,端莊醒目。進入山門,卻是一座樂台。樂台高約1.5米,前台正中有石階。
院內古槐參天,蒼翠欲滴;樹幹粗壯挺拔,幾人不能合抱。中軸線間正殿三間,分為前後兩室,前為單坡五檁勾連卷鵬式,為清代重修時為保護後室而另加的。門楣懸清光緒十六年(1890)額書“三晉名臣”匾;內懸清光緒十八年“功著晉邦”匾,後室為狐突夫婦寢宮。元代曾作過修葺,但整體仍保持宋代風格。面闊三間,歇山頂建築,低矮雄壯,四角飛翹;周施單翅斗拱,粗壯樸實,疏密得當;彩繪藍綠相同,濃淡相宜;構件雕刻玲瓏大方。
室內兩側立官吏、侍女、武士彩塑像;中築約一米高坐檯,上彩塑狐突夫婦坐像。狐突紅臉,金冠,身著紅袍呈王者相;夫人則戴鳳冠霞帔,呈命婦相。兩旁彩塑侍女六尊,高1.5米 ,各人手中持物(已廢),是給狐突夫婦尚冠、尚衣、尚書、尚席、尚沐、尚膳的六尚侍女。
正殿兩側的東西偏殿各塑黑白龍王夫婦像。
內院兩側為碑廊,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修利應侯神像碑記》、明永樂十四年(1416)《重修利應侯廟記》等碑十通。
結構
狐突廟分內外兩院。寬展的外預案落與過門樂台組合成一座容納數千人的漏天劇場。東西廂房各七間。外院的主要建築為謝殿,又稱膳庭,面闊五間,東西寬24米 ,硬山頂琉璃剪邊,檐下斗拱有似捲雲,有似象鼻,又飾以螞蚱耍頭、六角頭、直欞欄,多變和繁雜的形制,顯為清代重修時添加,而殿內事主、梁、檁等構件,都為明代遠見。謝殿前後開窗,殿內寬敞明亮。梁架正中懸清光緒十八年(1892)書匾“澤沛蒼生”。東西兩旁立明、清、民國年間石碑8通。兩山牆有明壁畫布雨回宮圖50平方米 ,西壁為巡布雨圖:上部烏雲滾滾,電閃雷鳴,下部龍王騎龍,夜叉持傘,侍者前呼後擁,有一老者(即狐突)左手執環,右手揚拂,作施甘露狀;東壁為回宮圖:萬里晴空,禾苗茁壯,一行人馬從南而入,描繪狐突雨後回宮的情景。
沿革
院內古槐參天,蒼翠欲滴;樹幹粗壯挺拔,幾人不能合抱。中軸線間正殿三間,分為前後兩室,前為單坡五檁勾連卷鵬式,為清代重修時為保護後室而另加的。門楣懸清光緒十六年(1890)額書“三晉名臣”匾;內懸清光緒十八年“功著晉邦”匾,後室為狐突夫婦寢宮。元代曾作過修葺,但整體仍保持宋代風格。面闊三間,歇山頂建築,低矮雄壯,四角飛翹;周施單翅斗拱,粗壯樸實,疏密得當;彩繪藍綠相同,濃淡相宜;構件雕刻玲瓏大方。
室內兩側立官吏、侍女、武士彩塑像;中築約一米高坐檯,上彩塑狐突夫婦坐像。狐突紅臉,金冠,身著紅袍呈王者相;夫人則戴鳳冠霞帔,呈命婦相。兩旁彩塑侍女六尊,高1.5米 ,各人手中持物(已廢),是給狐突夫婦尚冠、尚衣、尚書、尚席、尚沐、尚膳的六尚侍女。 正殿兩側的東西偏殿各塑黑白龍王夫婦像。 內院兩側為碑廊,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修利應侯神像碑記》、明永樂十四年(1416)《重修利應侯廟記》等碑十通。
藝術價值
作為忠賢的楷模,狐突距今已有2600年之久。當地人建祠紀念他,除了對其高功厚德的仰慕外,更重要的是世人期盼著自己心目中的千萬個狐突來造福蒼生。而狐突廟更以自己寶貴的藝術價值,久經滄桑被保存下來。
山西省人民政府於1996年公布狐突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狐突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