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收藏於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的這副狍皮手套,是鄂倫春民族冬季狩獵時必備的傳統服飾之一。該手套拇指與四指分開,四指部分連成一體,按手型呈尖圓狀,拇指和四指相對,且在拇指端手心面開一橫口。手套通長48厘米、套口周長40厘米、手套寬13厘米、拇指套長8厘米,套口處穿有一可收縮白色帶子。手腕處到套口是外翻毛皮,長21厘米。手心口外翻皮毛長近5厘米,拇指和掌邊及四指前部用染色小塊獸皮剪裁成雲卷蝴蝶紋進行補繡,紅、綠線縫皮邊,雲紋中間有一棱形藍色布裝飾。該皮手套選料精良、樣式古樸、紋飾拙稚,是鄂倫春族狍皮手套的精品。 鄂倫春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解放前,鄂倫春族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末期,在我國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的森林中過著傳統的遊獵生活。“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面住著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獵馬,一呀一桿槍,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也打不盡。”這首《鄂倫春小唱》是對鄂倫春民族遊獵生活的真實反映。大小興安嶺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短暫、涼爽,冬季漫長、寒冷,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0~50℃。但這裡資源富集,森林密布、草木繁茂,為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生息的條件,同時大小興安嶺地區江河水系密如蛛網,魚類眾多,因此這裡有“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的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狍皮手套
- 館藏地點: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 類別:手套
- 手套通長:4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