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狄更遜蟲
- 拉丁學名:Dickinsonia
- 界:動物界
- 屬:狄更遜蟲屬
- 分布區域:澳大利亞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所屬亞種,
物種學史
1946年,年輕的地質學家斯普里格被派往澳大利亞內陸評估一個荒廢已久的礦場。一天他在山頭吃午餐時,不經意間翻動了一塊石頭,驚訝地發現在石頭的背面有一個奇特的痕跡:一塊指紋形狀的化石。
作為最早被發現也是數量最多(僅在南澳大利亞博物館就藏有一萬多塊標本)的埃迪卡拉化石之一,狄更遜蟲的研究程度也是最高的。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生長模式可以和動物類比;可能的遺蹟化石證明套才連它們也許有運動能力;化石中殘存的有機物中提取出了動物的生物標誌化合物。綜合以上種種證據,狄更遜蟲似乎的確是動物,但是該將它放在動物的哪個分支上,一直沒有結論。
2021年4月20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才在中國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系燈影組的旋嬸檔束石板灘生物群找到了狄更遜蟲的蹤跡。
形態特徵
雖然名字里有個蟲字,但狄更遜蟲並不是我們熟悉的蟲子。它們的身體像是一片橢圓形的薄膜,被分隔成大量的橫向“體節”,“體節”再兵懂的寬度從一端向另一端變大,直到變成一燥糊煉個三角形區域。並且有一設樂根縱向的中脊將身體分為幾乎對稱的左右兩部分。體型從幾毫米到一米長不等。
分布範圍
雖然狄更遜蟲是埃迪卡拉生物群最常見蘭妹頁說的化石之一,但之前只發現於澳大利亞和波羅的板塊(俄羅斯白海和東歐一些地區),直到近期才在我國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系燈影組的石板灘生物群找到了它的蹤跡。這也是第一次在碳酸鹽岩中發現它,說明它們具有較強的環境耐受力,並且可能具有能遠洋達贈講擴散的幼蟲。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遠古世界》(Palaeoworld)上。
所屬亞種
狄更遜蟲在石板灘生物群中極為稀少,經過近十年不間斷的挖掘,至今也只獲得一塊不完整的標本。由於狄更遜蟲種一級分類目前仍較為混亂,前後一共建立了9個種(D. brachina,D. costata,D. elongata,D. lissa,D. menneri,D. minima,D. spriggi,and D. tenuis),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同物異名,加之標本的不完整性,我們暫時將其定為狄更遜蟲屬,未命名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