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名跡

狄仁傑名跡

唐代著名宰相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太原狄村人,曾以明經(相當於後來的進士)舉,任并州都督府曹,轉大理丞,歷任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執政時,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鑾台平章事(即宰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狄仁傑名跡
  • :懷英
  • 籍貫太原狄村人
  • 出生:630
簡介,結構,景觀,歷史,

簡介

狄仁傑一生剛直不阿,政績頗豐,尤其在武則天執政時,以不畏權勢著稱,直言力諫,成為一代名相。狄仁傑死後,武則天追贈其為文昌右相。中宗即位,贈為司空。睿宗時,追封為梁國公,故後世也稱狄仁傑為“狄梁公”。
狄仁傑的故里狄村,位於建設南路與并州南路之間。狄村多唐槐,現存6株,盤根錯節,黛色參天。村西北原有狄公碑,碑北有古槐,據《縣誌》記載,為狄母親手所植。古槐形態奇特,宛如臥倚之虎軀,形似迄邐的蒼龍,雖樹幹皮脫,卻枝葉繁茂,似有古人之風。太原市南城區人民政府以古槐為中心建造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唐槐園”。圍繞唐槐廣植數十種花木,並建仿唐風格的長廊、重檐廳、月亮門等,重立康熙年間由知縣戴夢熊立的“狄梁公故里碑”和唐槐碑,成為紀念狄仁傑及太原遊覽勝景之一。
狄村舊有紀念狄仁傑的唐梁國公祠,前有牌坊,上書“白雲深處”,今廢。太原城內有狄梁公巷,南起文津巷,北到上馬街。因這裡原有狄梁公祠堂,在原崇善寺內,即現在的省博物館西側,內藏清太原知府周令樹撰寫的“狄梁公詞碑”。民國年間是閻偽政府“反省院”,祠毀碑失,街名猶存。
在民間,關於狄仁傑的傳說很多。文瀛湖有狀元橋,傳說狄仁傑青年時在此遇一老翁贈一枝杏花,而後狄公得中狀元,故名。橋原為一座木橋,1952年改建成漢白石單孔石拱玉帶橋,仍襲舊名,以資紀念。

結構

狄仁傑的故里狄村,位於建設南路與并州南路之間。
狄村舊有紀念狄仁傑的唐梁國公祠,前有牌坊,上書“白雲深處”,今廢。太原城內有狄梁公巷,南起文津巷,北到上馬街。因這裡原有狄梁公祠堂,在原崇善寺內,即現在的省博物館西側,內藏清太原知府周令樹撰寫的“狄梁公詞碑”。民國年間是閻偽政府“反省院”,祠毀碑失,街名猶存。

景觀

1,唐槐。狄村多唐槐,現存6株,盤根錯節,黛色參天。村西北原有狄公碑,碑北有古槐,據《縣誌》記載,為狄母親手所植。古槐形態奇特,宛如臥倚之虎軀,形似迄邐的蒼龍,雖樹幹皮脫,卻枝葉繁茂,似有古人之風。太原市南城區人民政府以古槐為中心建造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唐槐園”。圍繞唐槐廣植數十種花木,並建仿唐風格的長廊、重檐廳、月亮門等,重立康熙年間由知縣戴夢熊立的“狄梁公故里碑”和唐槐碑,成為紀念狄仁傑及太原遊覽勝景之一。
2,公祠。狄村舊有紀念狄仁傑的唐梁國公祠,前有牌坊,上書“白雲深處”,今廢。太原城內有狄梁公巷,南起文津巷,北到上馬街。因這裡原有狄梁公祠堂,在原崇善寺內,即現在的省博物館西側,內藏清太原知府周令樹撰寫的“狄梁公詞碑”。民國年間是閻偽政府“反省院”,祠毀碑失,街名猶存。

歷史

在民間,關於狄仁傑的傳說很多。文瀛湖有狀元橋,傳說狄仁傑青年時在此遇一老翁贈一枝杏花,而後狄公得中狀元,故名。橋原為一座木橋,1952年改建成漢白石單孔石拱玉帶橋,仍襲舊名,以資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