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狀元介紹,
地理位置
狀元介紹
文 天 祥
文天祥(1236~1283),號文山,江西吉安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狀元。民間傳說,年幼的文天祥尋父輾轉來到贛縣吉塘村,隨父親在村里長住了一些年月,離開時的文天祥對吉塘父老鄉親依依不捨,幾年後,考取狀元的文天祥返回吉塘,並為當地父老鄉親留下了兩幅對聯,其一:昔日韋布來章貢,今日紫袍登穎川;其二:苜蓿不嫵風味淡,游揚最喜道情真。前一副對聯今收藏在贛縣文化館內。
文天祥與贛州的情懷還不止於此。德祐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正在贛州當知府的文天祥組織義軍,開赴臨安。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後兵敗被俘,妻子兒女皆被殺,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復入江西、廣東招舊部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斥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深坑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威武不屈,正氣凜然。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為表達對文天祥偉大氣節的崇拜,明代贛州城建有“四賢坊”(四賢:指趙卞、周敦頤、劉彝、文天祥),民國辦正氣中學、正氣日報,以紀念之。
贛州是文天祥政治起步的原點,文天祥對贛州城也付諸了諸多的豪邁與情感——他描述贛州城的詩句“八境煙濃淡,六街人往來”,今天成了驗證贛州城在南宋已形成“六街”之重要史料依據;他離別贛州時的詩句“虎頭山下路,揮淚憶虔州”,更是把他愛戀贛州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池 夢 鯉
池夢鯉(1228—1279),字德華,南宋末狀元。出身於城內南市街,歿於祥興年間(1278—1279),葬於贛縣太由鄉桃源洞(今贛縣茅店鎮太陽坪村)。宋鹹淳十年(1274),池夢鯉中恩科狀元,成為贛縣、贛州城唯一的一名狀元。後任浙西、江東制置使,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
傳說,南宋度宗皇帝那一年添了太子,還夢見了鯉魚跳龍門,這個夢給處境艱難的度宗帝帶來了一份好心情。於是下旨從全國各地推薦50名進士進京考狀元,破了科考制度中每三年只錄考一個狀元的慣例,而池夢鯉之名字恰好與皇帝夢境相似,於是,文采斐然的池夢鯉那一年非常順利地成了“特科狀元”。宋末著名愛國名將文天祥、張世傑與池夢鯉是同時代的人。池夢鯉中了狀元後,張世傑曾在南市街池夢鯉住宅前建的“釋褐坊”牌坊上,為池夢鯉題寫了贊文:“名甲金榜,宴賜瓊林,京兆行騶,儀曹敏勤,詩軼六朝,功擬五臣,忠良並譽,千古斯文”,高度評價了池夢鯉的文采、功業和品德。
池夢鯉生四子,長子他遷,幼子早殤,次子和三子的後裔遷居贛州七里鎮,繁衍至今。如今,上世紀50年代還矗立在南市街塔下寺的“釋褐坊”已不見蹤跡,但紀念他當狀元的七里鎮狀元橋和池氏宗祠仍保存完好。
鄭 獬
鄭獬(1022—1072),字毅夫,號雲谷,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江西虔化(今寧都)梅江鎮西門人。
鄭獬從國小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經殿試中進士一甲一名,即狀元。此後,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荊南(今湖北江陵)和開封知府,後入朝為度支判官,入值集賢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詔誥,享正三品。
鄭獬從小就很有才氣,在國子監讀書時,文章詩賦豪放嚴謹,無浮辭溢語,他非常自負,時有鶴立雞群之感。北宋皇佑五年(1053),國子監傳送優秀生參加會試,大概是為了壓壓他的傲氣,故意把他排名第五。鄭獬感到屈辱,就在例行給主司的謝啟中,以尖刻的語言發泄不滿:“騏驥已老,甘駑馬以先行;巨鰲不靈,因頑石在上。”把排名在他之上的考生斥為“駑馬”,也罵主司是壓制人才的“頑石”,主司閱之大怒。臨到殿試,這位主司偏偏又被任命為主考官。主司決定當一回更大的頑石,讓鄭獬丟臉。由於考官已經熟悉了鄭獬的文風和筆跡,於是在閱卷中,凡是類似鄭獬文風、筆跡的卷子,一概扔掉。儘管當時已經有了糊名的制度,考官在閱卷的時候不能查對姓名,但他們確信,鄭獬肯定被刷掉了。主考官又精心準備了一份與鄭獬的文風、筆跡絕不相同的卷子作為第一名上報。可當唱名時考官驚呆了,他們一心要刷掉的鄭獬,偏偏由他們自己親自把他送上榜首--進士一甲第一名,鄭獬就這樣出人意料地中了狀元。
謝 元 龍
謝元龍(1203—1282),南宋末特科狀元,寧都縣黃陂人。
紹定元年(1228),25歲的他首次參加鄉試,中舉。直到59歲,謝元龍不問仕途,不問世事,閒雲野鶴,飄蕩鄉間。然而,這時蒙賊元兵已入侵中原占地殺人,謝元龍聞之憂心不已。經同窗好友勸說,又有文天祥入宮覲見奏說,謝元龍得以批准參加恩科會試、殿試。
景定三年(1262),元龍在考場所向披靡,並當即上書獻頌,於是一舉奪魁,被欽點為壬戌特科狀元。
謝元龍金榜題名後,被任命在史館修撰史書。不久,因元兵大舉南侵,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謝元龍升任湖北運乾兼翰林學士,權留守司事。1276年,元軍直逼南宋首都臨安,太皇太后懿旨元龍向忽必烈送降表,宋滅元起。留守司公事之職位的謝元龍正是在這個為前朝守爛攤子的位置上和整個崩潰的趙宋歸降元朝的。元二十四年,謝元龍撒手人寰,享年84歲。忽必烈敕葬故里寧都(今長勝農場“古山上”)。
至今,在進入長勝村豎著一個石牌樓,上刻“聖旨”二字,下刻“文官下轎,武將下馬”八個大字。無論高官巨富,打從這裡經過,一概進村下馬、出村上馬,以示尊重。天長地久,村口便更名為“下馬嶺”。元朝建立後,石牌樓被毀。明代,因有狀元墓,又重修石牌樓,但歲月流逝,石牌樓不知何因何時又不復存,但“下馬嶺”的稱呼沿用至今。
戴 衢 亨
戴衢亨(1755—1811),字荷之,號蓮士,祖籍安徽休寧。曾祖父戴時懋旅食廣州一帶,從祖父戴佩開始定居南安府城。
戴衢亨課業卓異,7歲能即詩文,以致驚動朝庭大臣與博學賢能。當時,他正肄業廬山白鹿洞書院,詩文已刊刻在書院的石壁間。乾隆四十一年皇帝巡視天津,命戴以舉人身份應詔試,因成績突出,欽取一等,授內閣中書,次年入選軍機處;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殿試一甲一名,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累主江南、湖南鄉試。後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戴衢亨從政謹飭清慎,頗有遠見,為嘉慶時重臣。歷任侍讀學士、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職,贈太子太師,諡文端。
戴衢亨從20歲入內閣中書起至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病逝,為官35年,前後任職14個,官高、位顯、權重,但他總能兢兢業業,以“持躬正直,學識淹通,體用兼優,忠勤懋著”態度,獲得皇帝讚賞,亦為同僚和下層吏民所稱道。
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正月,戴衢亨入體仁閣大學士,仁宗皇帝賜詩祝賀,可見他在最高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在贛州府、南安府(今大余),戴衢亨一家素有“科甲門第”之稱。其叔均元,字修之,乾隆進士,嘉慶時遷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又拜文淵閣大學士。叔侄相繼為樞相,世上少有。戴衢亨的父親戴第元、兄長戴心亨均為進士出身,顯赫於朝。他們四人合稱為“西江四戴”,並被譽為“叔侄兩宰相,一門四進士”。至今贛南民間盛行的“狀元紅”、“荷包胙”兩種食品,均與戴衢亨中狀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