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龍

犄龍

2017年,一支科學家在印度中央邦的霍桑賈巴德縣發現了7個生物個體,經過研究,科學家們認為這是一種長4米,重200千克的巨型植食類動物,並在當年將其命名為犄龍(Shringasaurus),經過對犄龍的研究後,大部分科學家認為犄龍是一種長相猙獰的食草動物,犄龍的屬名來自古梵文中的“*”(意為“角”)和古希臘語中的“saurus”(意為“蜥蜴”)。意思是長角的蜥蜴。犄龍的模式種名為印度犄龍(Shringasaurus indicus),種名代表化石的發現國印度。犄龍在分類上屬於主龍型類動物,它可不是恐龍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Shringasaurus)
  • 別名:印度犄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蜥形綱
  • :多珍龍科
  • :犄龍種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亞綱:雙孔亞綱
  • 分布區域:亞洲南部
  • 中文學名:犄龍
  • 體長:4米
  • 體重:200 kg
基本信息,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

基本信息

犄龍生活在距今2.47~2.42億年前,是三疊紀的早期,是當時最大的動物之一,這種植食性動物長約4米,重達200千克,來自丹瓦組地層,該地層發現過許多奇特的生物,其中犄龍就是代表。從分類上看,犄龍屬於愛珍多龍科(Azendohsauridae),是主龍形下綱的成員,與恐龍的祖先是親戚。Sengupta, Saradee,Ezcurra, Martín D.,Bandyopadhyay, Saswati豐富了早期的原始形態記錄,描述了印度中三疊世早期的一種中等大小(總長度3-4米)的植食性新珍多龍——犄龍(Shringasaurus)。犄龍最顯著的特徵是有一對巨大的眶上角,類似於某些角龍。在新物種中,角的存在是二態的,就像現存的牛科動物所發生的那樣,這些結構可能是被用作戰鬥中的武器。犄龍體型較大,拓寬了早-中三疊世四足類的形態多樣性,補充了對早期原始形態多樣化所涉及的進化機制的認識。
犄龍
犄龍

物種學史

古生物學家在印度中央邦的霍桑賈巴德縣發現了一片紅色泥岩,在泥岩中保存。經過持續的挖掘,古生物學家在25平方米的區域內發現了7個生物個體,這些動物腦袋上的角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注意。經過研究,古生物學家在2017年出版的《科學報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來自印度中三疊世一種全新的長著角和長脖子的植食性基幹主龍類》在論文中正式將其命名為犄龍
犄龍
犄龍

形態特徵

犄龍的眼睛上方長出了一對彎曲向前的短角。犄龍腦袋上的這對角與我們常見的有角動物的角不太一樣,其方向是筆直向前的,並不是向兩側傾斜。犄龍的脖子較長,身體粗壯,它的四肢長而有力,可以將自己的身軀撐離地面,但無法快速奔跑。
犄龍嘴中小樹葉一樣的牙齒是典型的植食性動物的特徵。
犄龍腦袋上長出這種角的結構是一種展示工具,也可以作為武器,犄龍的發現證明頭部的角早在二疊紀時期的陸生生物上就已經出現了
對於犄龍頭頂上角的磨損,人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它們長期用角來進行打鬥,而導致角尖磨損嚴重的現象。

棲息環境

樹林,草原,沼澤

生活習性

犄龍是一種跖行類動物,所以他們可能沒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再加上他們笨重的身體,可能是一種行動緩慢的巨獸。光憑它們巨大的身體,就可以嚇跑大部分的掠食者了,如果遇到較大的掠食者(如引鱷),它們可能會以猛烈的攻擊進行反擊,它們可能會有極強的爆發力,可以在一瞬間內做到轉身或衝刺,要知道被這個大傢伙頭上的角捅破肚子可不是開玩笑的。在寒冷的時候它們可能會趴在石頭上曬太陽,而炎熱的時候,它們則會浸泡在水塘里。犄龍的頭骨結構顯示,犄龍沒有現代馬,牛,羊等動物的咀嚼能力,所以它們可能會有吞咽餵食的習慣,以促進消化植物

分布範圍

亞洲南部,主要在印度一帶

繁殖方式

犄龍和現代的鱷魚一樣是卵生動物,但是不會保護出生後的幼龍

種群現狀

於三疊紀大滅絕事件時期滅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