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痕槳跡——我的語文行與思

犁痕槳跡——我的語文行與思

《犁痕槳跡——我的語文行與思》,是一位小語人30多年語文學習、教研“行”與“思”的留痕,也是他的一份人生“作業”。這是一本厚實的文集,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本部分——“學”語文:把讀“過”的書變成讀“到”的書;第二部分——“教”語文: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語言篇;第三部分——“說”語文:還文本以生命。這三部分蘊含了一位語文教師發展和成長的邏輯——學習語文,資深自身的語文素養和底蘊;教學語文,把自己的積澱轉化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思考語文,經歷了學習、實踐、反思的歷程,生成自己關於語文教學的主張。

在書中,我們感受到作者把讀書、思考、實踐、寫作,融合在自己的“語文人生”之中,開出了屬於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花”。

他認為,讀書是教師最重要的“備課”,也是永遠的“備課”。 帶著自己的生命體驗,在閱讀中尋找人的信息,聆聽文字和人(作者或作品裡的人)的聲音,復活久遠的人的生命,復活躺著的看似沒有生命的文字的生命。 在生命的傳遞與聆聽中,你的心靈、精神在發育、成長。當你的心靈變得豐滿,智慧變得深邃,教學對你來說就是一種享受。

關於語文教學,他的主張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有了對語言的感受、理解、品味和積累,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才會從語言這個根上長出來;語言的運用能力,也才能生成。語文教學應該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裡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語言。

基本介紹

  • 書名:犁痕槳跡:我的語文行與思
  • 作者:何偉俊
  • ISBN:9787543581180
  • 頁數:568
  • 定價:58
  • 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何偉俊,江蘇省興化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從事國小語文教學和研究30餘年。讀書教研、樹蕙滋蘭,是其終身志業。他不僅自己熱愛讀書,而且熱心並堅持推動地區內師生閱讀。1998年創辦興化市國小青年教師讀書班,已至第6期,參加教師235名,至今18年未間斷;2010年創辦興化市國小教師“心遠”讀書會。讀書班被譽為“興化國小教育的‘黃埔軍校’”,從中走出一大批省內外有影響的優秀教師。他榮獲2015年度“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提名獎。出版《國小語文教學散論》、《互動學作文》、《在書香里成長》、《論語裡住著的孔子》、《犁痕槳跡:我的語文行與思》等著作。《論語裡住著的孔子》,被評為《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之一。

目錄

“學”語文:把讀“過”的書變成讀“到”的書
理解“教學”,才能更好地“教學”
——讀《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
通往語文教學的密林深處
——再讀《給教師的建議》隨感
漢語,你真的懂嗎?
——讀《漢語與中國文化》
思想,是相互照亮的
——讀《論對話》
讓語言獲得新生
——讀《博爾赫斯談詩論藝》
真正的教育呼喚真正的教師
——讀《第56號教室的故事》
語用與文本解讀
——讀《語用學與語文教學》
敘事學對閱讀教學的啟示
——讀《敘事學》
教育力=學習力+夢想力
——讀《教育力》
聽文字講那過去的故事
——讀《文字的故事》
讀書快樂和讀書的功利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讀經,你怎么看?
——讀《讀經二十年》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
——讀《越讀者》
詩心不老人
——讀《葉嘉瑩說詩講稿》
閱讀,是和自己的約會
——讀《孔子的樂論》
人與歷史
——讀《秦崩》和《楚亡》
閱讀,就是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讀《“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
又見遲子建
——讀《群山之巔》
不該遺忘的學術史
——讀《發現李莊》
參禪,就是尋找自己
——讀《禪與心理分析》
人與書的相逢
——讀《書時光》
成長,從獨立旅行開始
——讀《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
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讀《尼采與形上學》
林語堂眼中的孔子
——讀《孔子的智慧》
人生,乃學習之人生
——讀《孔子的一生》《鮑鵬山說孔子》
希臘神話的隱喻
——讀《西西弗斯的神話》
守望鄉村教育:守望心靈,守望真誠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心靈的相遇
——讀《秋華與冬雪》
生命的學問
——讀《禪來禪去》
一個神秘的族群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
一束語言的子彈
——讀《送你一顆子彈》
用概念框架和想像力把握思想
——讀《當代哲學問題九講》
由蘇格拉底想到孔子
——讀《斐多》
語言的魔力
——讀《戰爭》
中國靠什麼站起來?
——讀《中國站起來》
追溯中華文化的起源
——讀《中國文化十一講》
“教”語文: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語言
朗讀,如何成為教學內容
——《二泉映月》課堂實錄及點評
踏上閱讀的發現之旅
——《特殊的葬禮》課堂實錄及點評
語文可以這樣教
——《金子》課堂實錄及點評
緊貼地面的行走
——《螳螂捕蟬》課堂實錄與點評
讓文本發出光來
——《一路花香》課堂實錄及點評
讓學生成為閱讀者
——《天鵝的故事》課堂實錄及評析
追尋文本發生的蹤跡
——《天游峰的掃路人》課堂實錄及評析
愛國自有別樣情:發現“錢學森式”的愛國
——《錢學森》課堂實錄及點評
從感受語言到享受閱讀
——《望月》課堂實錄
學習是自己事
——《少年王冕》教學實錄及點評
“說”語文:還文本以生命
語文教學給學生留下什麼
——兼評於永正老師執教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為語文教育打開明亮的窗扉
在詞語的池塘里游泳
——談《二泉映月》的詞語解讀及教學
喚醒與對話
——芻議“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
教材解讀的問題與對策
文本解讀,必須關注人
花香來自何方
——《一路花香》解讀
在語言的叢林中追思
默默奉獻的“落花生”
——《落花生》解讀
對話·建構·生成
——白居易《琵琶行》解讀
人類心靈永遠的“村居”
——《清平樂·村居》解讀
與天地和心靈對話
——《江雪》解讀
詩意中的教育理趣
——幾首古詩的教育解讀
漫話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
——做一個有思想的讀書人
語言:語文教學的根
架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樑
——我的教學研究心得
讀書確定信仰,知識生成力量
從“佳話”到“文化”
——孫雙金老師《推敲》(第二課時)評析
懸置後的建構
——劉發建老師《魯迅是誰》評析
心忘方入妙
——竇桂梅老師《我的爸爸叫焦尼》(第一課時)評析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竇桂梅老師《我的爸爸叫焦尼》(第二課時)賞析
于氏教法老更成
——於永正老師《學寫對話》評析
依“標”據“本” 學有所“長”
——吳小健老師《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評析
品嘗語言,神遇作者,對話中心心相契
——《青海高原一株柳》同課異教評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