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雕布袋僧高:7.9cm,底徑:10-15.3cm。用亞州犀牛額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淺。底凹窪處填有木板,以保護微薄的雕刻邊角。作者以圓雕技法隨犀角的形狀進行刻制。僧像廣袖長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撐地,仰首倚袋而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犀角雕布袋僧
- 類別:犀牛角雕
- 年代:不詳
-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基本信息,簡介,小知識,收藏須知,一是要提防贗品,二是防範法律風險,
基本信息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7.9cm,底徑:10-15.3cm。
此像系用亞州犀牛額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淺。底凹窪處填有木板,以保護微薄的雕刻邊角。作者以圓雕技法隨犀角的形狀進行刻制。僧像廣袖長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撐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雙足間抻他的腰帶,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繩。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個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個雙手持痒痒撓,坐在他的後衣領內給他抓癢。布袋僧縮頸聳肩,開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條縫,下頜重疊,臉上肉紋突起,肚皮鼓起,雙足腳指內扣,動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態可掬。
傳說布袋僧是彌勒佛的化身,民間把他刻畫為光首、笑口、肥頭碩耳、大腹便便,即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彌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這種民間題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現的頭大、耳大、肚大、手腳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徵,代表著歡喜、長壽、福氣、豐滿、健康等意。
小知識
犀角雕 蟠螭杯 清 高14厘米
犀角在商周、秦漢時已被視作珍貴的物品了,犀角之所以珍貴,一是物以稀為貴,犀角比象牙更為難得;二是犀角可以入藥。在犀角的成分中含角質及碳酸鈣、磷酸鈣、酪氨酸等,是清熱、解毒、定驚、止血的重要藥品之一,因其性涼,能夠通關開竅、退燒、治偏癱和心腦血管硬化等病症。
在古代,人們對犀角的藥性已有充分的研究。正因為人們認識到它具有藥用的功能,所以從商周時期起,古人就曾“以角為觚”,將它刻製成飲酒的器皿,企望在飲酒的同時,將藥力溶於酒中,達到療病養身的效果。古代南北朝石刻壁畫中,尤其是飲宴圖中,可看到達官貴族手中高舉犀角觚杯,祝酒慶賀。宋代文獻中也時常有關於犀角做杯的記載,正因為犀角原料珍貴,醫用價值高,所以宋代文人將犀角與珠玉、象牙等,比喻為“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的奢侈之品而予以排斥,民間難以見到精美的雕刻製品。
在早期的文獻中未見到過有關犀角染色的記載,到明代時,才從文人筆記中得到一些傳說。據說,著名的牙角雕刻家尤侃在少年時,就已學會了雕刻犀角的技術,同時他又探索著染色的技巧。有一次,他的父親從親戚家借來了一件雕刻十分精美的犀角杯,於是,尤侃便仿造這件犀角杯的紋飾和款識認真地刻制起來。刻好之後與原件相比,美中不足的是顏色差異很大,新杯色淡。尤侃采來了一些鳳仙花(又名指甲草),搗爛後像染指甲一樣敷在犀角杯上,使花汁的顏色透過犀角表層深入到很淺的犀角角質層下,變成微紅的顏色。犀角杯經過紅色鳳仙花汁液的浸染,與原來的棕褐色混成一體,成為褐紅色。尤侃將染好的犀角杯與原犀角杯一同持去給他的親戚看,他的親戚也分辨不出哪件是原作,哪件是後刻。從此,尤侃的雕刻技術和染色技巧越來越高,名氣也越來越大。後來人們就不再稱呼他的名字,而叫他“尤犀杯”。他終因手藝高超和技術精湛,在康熙時被征入內苑(即皇宮造辦處),專為皇帝服務。
尤侃探索犀角的染色技術的故事,並不是憑空想像。犀角色澤深沉,褐中微泛紅色,表面有一層光亮,似包有一層亮漿,有的犀角透過蟲蝕的洞孔觀之,發現內層黃淡,有明顯的色層。這並非是後者仿造,而是為使犀角色澤形成古香之狀,在刻制後染上色澤,又經長時間的把玩,使色澤層加厚,更為深沉牢固。
收藏須知
國際拍賣場上的犀角雕刻品尤其是中國明清時期的犀角雕刻品價格飛漲,吸引了不少著名的國際藏家。許多普通收藏者對此也躍躍欲試。專家指出,收藏犀角雕刻品一定要注意風險。主要的風險有兩種:
一是要提防贗品
隨著近年來犀角雕的身價上揚,市場上的贗品也屢見不鮮,因犀角材質的價格越來越高,因此絕大多數贗品採用其他動物角雕來濫竿充數,常見的有採用水牛角、羊角來混水摸魚,也有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樹脂加工後仿製而成。這些仿製的“犀角”雕製品價格往往在1000~3000元之間,通常這類贗品從價格上就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