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風記

牽風記

《牽風記》是現代作家徐懷中創作的長篇小說,2018年發表於《人民文學》,2019年8月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該小說以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為歷史背景,講述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卻在19歲不幸犧牲的壯烈故事。小說圍繞著三個人和一匹馬的故事,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描寫戰爭,以特別的膽略探尋戰火中的愛戀與人性,為大眾展示了犧牲者的平凡和格局的偉大,描繪出了普通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牽風記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人民文學》(2018年第12期)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徐懷中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 字數:19萬字
  • 主要人物:汪可逾、齊競、曹水兒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947年6月,魯西南戰役打響。投奔延安的女主人公汪可逾與旅長齊競緣於對宋琴的共同愛好,建立了超常的友誼。作戰中汪可逾被敵人逼入絕境,決心捨生取義,跳崖赴死未果,在昏迷中被俘,被營救回來5天后才甦醒。齊競說自己作為一個男人,要知道她是否被敵人強暴,她憤怒已極,與齊競斷交。全書的結尾,汪可逾死了,連長和曹水兒寧願自己犯錯誤,也要掩護軍馬“灘棗”倉皇出逃,“灘棗”後來移動完汪可逾遺體後才撲地而死。

作品目錄

演奏終了之後的序曲
第一章
隆隆炮聲中傳來一曲《高山流水》
第二章
讓春天隨後趕來好了
第三章
瑟瑟戰慄的紫薇老樹
第四章
野有蔓草
第五章
他發現了一顆未經命名的小行星
第六章
一道明麗燦爛的戰地風景
第七章
軍事指揮藝術是鐵血之氣的結晶
第八章
一名女八路 一隻灰鴿 一簇蒲公英
第九章
我聽到了此興彼落的歷史足音
第十章
你錯誤選擇了自己的出生年代
第十一章
以晉冀魯豫三千萬人民的名義
第十二章
黃河七月桃花汛(上)
第十三章
黃河七月桃花汛(下)
第十四章
一匹馬等於一幅五萬分之一地圖
第十五章
活在二十世紀的古代野馬群
第十六章
她們來不及照一照自己的面龐
第十七章
中間地帶
第十八章
零體溫握手
第十九章
找回你昂首闊步的雄性姿態
第二十章
大別山主峰在烈焰升騰中迅速熔化
第二十一章
這種氣味不是河水清洗得掉的
第二十二章
出自她的記憶而非幻聽幻視
第二十三章
這是你一生中最大的榮幸
第二十四章
現代人的聽覺依然處在休眠期
第二十五章
一個永不腐朽的句號
第二十六章
“一號”首長深覺愧疚與羞恥
第二十七章
接受處決而不接受五花大綁
第二十八章
銀杏樹 銀杏樹
與序曲同步之尾聲

創作背景

《牽風記》以1947年晉冀魯豫千里挺近大別山為歷史背景,講述了三個人物和一匹馬的故事。該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此前的文學作品中未被充分塑造過的,人物的原型來自作家當年的親身經歷。

人物介紹

汪可逾
汪可逾乳名紙團兒,3歲習琴,視家藏宋琴為益友並自詡為知音。抗戰期間,14歲的她還是北平的女學生,赴延安途中因交通被日寇阻斷而入太行中學。5年後畢業到獨立九旅當參謀。緣於對宋琴的共同愛好,汪可逾與旅長齊競建立了超常的友誼。在兩情相悅之時,齊競竟然想探查她是否處女,她感到備受侮辱,遂奮起抵抗,予以堅決拒絕。作戰中她被敵人逼入絕境,決心捨生取義,跳崖赴死未果,在昏迷中被俘,被營救回來5天后才甦醒。在全書的結尾,汪可逾死了,但她挺立著,形象不倒,精神未死。
齊競
齊競是野戰軍部隊最有文化、最懂藝術、最有血性、提拔最快的幹部。他沒當過副職,沒受過戰傷,天佑神助,前程似錦。他躊躇滿志、自視甚高。他因古琴曲《高山流水》認識汪可逾,再見面時仿佛被子彈擊中。他對她惺惺相惜,志在必得。然而,他心中揮之不去的貞節情結,要求“初夜落紅”的紀念物和鋸石之後的美玉自證清白,結果只能是自取其辱。最後見到汪可逾的遺體後,他自知對她負債沉重,開始心虛、疑惑、惶恐、畏懼,最後悔恨交攻。
曹水兒
曹水兒也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為人忠厚實在,對工作盡職盡責,從無懈怠,任何事情都能細緻周到、創造性地完成,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幹不成的。但他最驚人之處,就是從不知風月的生瓜蛋異化為在傳聞中糾纏女人的行家裡手。他高大雄健,頭腦簡單,在被紀律管束時規規矩矩,一旦監督不到位,就有可能掄著撥火棍亂來。他英雄一世,最後倒在女人身上。跟保長女兒苟且後遭反告“強姦”,被判死刑。明知有些冤枉,但誰也救不了他。想到他對部隊的功勞累累,對旅長的忠心耿耿,對汪參謀的呵護殷殷,結局令人扼腕嘆息。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牽風記》中“牽風”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在總體力量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突破戰爭史局限,牽引戰略進攻之風。戰爭時期軍隊生活的文化色彩、美好念想和複雜考驗,在艱苦的歲月之上泛出明麗的光澤,在特定的情境之中留下惋惜與痛悔,在自然的山河之間現出美好人性的溫度。
《牽風記》中寫戰爭,卻把筆墨更多地放在愛情上,兩個人由互生愛慕、心靈相通到產生隔閡,最後以汪可逾犧牲告終。作者把美好的愛情置於殘酷戰爭的背景之下,其實是為了頌揚人世間至美至善的人性和永恆柔軟的情感。而汪可逾和她的那把古琴,就是美的符號和象徵,高貴靈動又脆弱,在汪可逾的身上可以看到生命與美好。因此,《牽風記》為大眾展示了犧牲者的平凡和格局的偉大,描繪出了普通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藝術特色

《牽風記》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特點在中國過往的戰爭文學中並不多見。作家徐懷中以抒情筆墨寫戰爭風雲,從人性、人情的角度切入戰爭,把戰爭寫得殘酷而充滿傳奇,同時又唯美靈動。因此,這部新作亦可謂是對中國戰爭文學的一種豐富,有著不少創新的嘗試,且這樣一種創造與創新需要勇氣與膽識、理性與清醒。《牽風記》的結構特色一定程度上就在支撐著作家的個性表達。該作品長度不過只有19萬字,但卻被分成了28章外加“序曲”和“尾聲”兩部分。單看各章小標題多少便能想像這部作品的內容構成,諸如“隆隆炮聲中傳來一曲《高山流水》”、“一匹馬等於一幅五萬分之一地圖”、“銀杏樹 銀杏樹”……作者以如此短促的篇章轉換,一則為了加速該作品的敘述節奏與場景轉換,二是豐富該作品的內容構成,即便是殘酷戰爭的大背景與大環境,烽火瀰漫中的金戈鐵馬自然不可或缺,但血色硝煙下的歲月也是一種日子,有日子的地方就會有人情世故,於是在《牽風記》中,人情世故理所當然地就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這部作品的寫作意圖不是正面寫戰場,相反小說淡化了具體的戰爭場面而是凸顯特殊情景下人性的糾結與舒展。
《牽風記》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描寫戰爭,以特別的膽略探尋戰火中的愛戀與人性。又從小人物和旁枝末節切入,以小見大,在敵我力量的消長、戰役的前推與後撤、作戰的全局和局部等大環境、大場景中,成功塑造了女參謀汪可逾、騎兵通信員曹水兒、旅長齊競以及老軍馬“灘棗”等個性獨特的文學形象。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9年8月16日,《牽風記》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2019年12月6日,《牽風記》獲第十屆“茅台杯”《小說選刊》年度大獎榮譽獎。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作品名稱
作者
ISBN
出版社
2018年12月
《牽風記》
徐懷中
9787020148240
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徐懷中,男,原名許懷忠。1929年9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山底村。1945年參加八路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我們播種愛情》,中篇小說《地上的長虹》,電影文學劇本《無情的情人》,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翅膀的天使》《徐懷中代表作》等。短篇小說《西線軼事》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1983年第一屆解放軍文藝獎。《底色》獲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2018年12月,徐懷中獲“弄潮杯2018年度人民文學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特別貢獻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