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船夫行》是清代詩人施閏章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寫詩人在江西贛江所見到的牽船民夫的悲慘遭遇,反映了清初戰亂的一個側面。全詩基本上四句一轉韻,層次分明,有條不紊;語言十分質樸,以白描取勝;間有比興與用典,又增添了詩的形象性與典雅之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牽船夫行
- 作者:施閏章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愚山先生學余集》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品別名:百丈行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牽船夫行
十八灘頭石齒齒,百丈青繩可憐子。
赤腳短衣半在腰,裹飯寒吞掬江水。
北來鐵騎盡乘船,灘峻船從石窟穿。
雞豬牛酒不論數,連檣動索千夫牽。
縣官懼罪急如火,預點民夫向江坐。
拘留古廟等羈囚,兵來不來飢殺我。
沿江沙石多崩峭,引臂如猿爭叫嘯。
秋冬水澀春漲湍,渚穴蛟龍岸虎豹。
伐鼓鳴鐃畫艦飛,陽侯起立江娥笑。
不辭辛苦為君行,梃促鞭驅半死生。
君看死者仆江側,火伴何人敢哭聲!
自從伏波下南粵,蠻江多少人流血。
繩牽不斷腸斷絕,流水無情亦嗚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行:歌行,一種詩歌體裁。
2.十八灘:在江西贛江,江中有灘十八處。石齒齒:形容石塊排列著露出江面。
3.百丈青繩:牽繩。
4.掬(jū):雙手捧水的動作。
5.連檣(qiáng):桅桿排列,形容船多。動索千夫牽:動輒就要千把人來拉牽。
6.等羈(jī])囚:與牢里的囚犯一樣。
7.渚(zhǔ)穴:水邊洞裡藏著。“穴”作動詞用。
8.陽侯:水神。江娥:水中女神。
9.梃(tǐng)促鞭驅:用木棍催趕,用鞭子驅打。
10.伏波:東漢馬援被授為“伏波將軍”,奉命征討南粵交趾。此處隱指清人用兵是欲進攻此時尚在廣西一帶抗清的南明政權。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贛江有灘十八處,這裡尖石排列如齒狀,縴夫們終日背著牽繩牽動江船行進。
他們光著腳、穿半截衣服背纖而行,在行進中吞飯粒、飲江水以果腹。
北方來的鐵騎全都乘座著船,灘勢高峻,船形其中如穿過石窟一樣。
船上載運無數軍需食物,桅桿相連,動不動就強派大量民夫去拉縴。
縣裡的官員懼怕獲罪而心急如火,預先徵集的民夫枯坐在江邊。
扣押在古廟裡如同牢里的囚犯一樣,要來的官兵不即來,使我們坐等,快要餓死。
沿江儘是砂石和崩裂陡峭的山石,縴夫伸長手臂,呼著號子,像猿猴一樣在危崖上行走。
秋冬兩季水淺船難行,春季漲水湍流急,水中藏有蛟龍,岸上又有虎豹。
豪華的戰艦在軍樂聲中飛逝而去,江神為之動容,出來迎接。
船夫不辭勞苦為清兵拉船,用棍棒笞打催趕,已死亡過半。
看著仆臥江岸的夥伴長眠不起,他們滿懷悲傷與憤怒,可誰也不敢哭出聲來!
自從伏波將軍馬援帶兵征討南粵以來,南方的江河裡流著多少人的血啊!
牽船的繩子雖然拉不斷,但縴夫的肝腸斷絕,面對這悲慘的景象,無情的流水也發出鳴咽之聲!
創作背景
《牽船夫行》以描寫贛江縴夫生活為題材,當作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時施閏章調任江西布政司參議,分守湖西道。時值清初,統治者正用兵西南,江西等地因軍需供應浩繁,民不堪命。作者目睹了贛江十八灘一帶縴夫生活的痛苦,因而寫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可分為四個層次。起首“十八灘頭石齒齒,百丈青繩可憐子”四句,對十八灘縴夫的生活作了總體的描寫。十八灘為贛江中下游的十八個險灘,沿岸尖石如齒,水流湍急。縴夫們正是終日背著牽繩牽動江船行進的。因為要涉過深水,他們只能光著腳、穿半截衣服背纖而行;又因軍運緊急,軍官驅策不遺餘力,他們只能在行進中吞飯粒、飲江水以果腹。故“赤腳短衣半在腰,飯顆寒吞掬江水”二句,使讀者從所農所食想見其辛勞。讀著詩句,仿佛見到縴夫們冒著寒風烈日,胼手胝足、彎腰曲背牽船前行的艱難步伐。
在作概括性描寫後,作者用八個詩句分別描繪了官船載酒與民夫被拘的情景,並巧妙地將二者作了對比:一方面,連檣逐隊的大船緩緩駛來,船上的官兵大魚大肉;另一方面,成千上百的民夫枯坐江邊,因等待官船而忍飢受餓。不事勞動的官兵,因船載“雞豬牛酒不論數”,可自由吃喝;要出力拉船的民夫,卻“拘留古廟等羈囚”而飢腸轆轆。這兩幅畫面形成鮮明的對照,已充分顯示出破征縴夫的痛苦。但這僅僅是開始,等待著他們的還有更多的苦難與更大的不幸。
於是,作品的第三層,集中描寫了縴夫們牽船行進的艱苦情狀,“沿江沙石多崩峭,引臂如猿爭叫嘯。秋冬水澀春漲湍,渚穴蛟龍岸虎豹。”他們行經岩壁時,要攀著陡峭的山石向前,他們踏上江岸牽船夫行時,要經過蛇穴虎窟前行。秋冬水淺,他們挽船特別用力,春夏水漲,他們要涉過湍急的水流。這些描寫,雖還比較簡略,但勾勒出縴夫們充滿艱難險阻的勞動生活圖景。使人不禁想起“吳檣楚拖牽百丈,暖向成都寒未還”(杜甫《秋風》詩)、“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李白《丁都護歌》)等詩句,想起《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這幅油畫。但十八灘縴夫的艱辛遠遠超過了這些作品所描繪的情景,故這一層次更進一步寫出了統治者的迫害。他們忍受著飢餓辛勞,冒著生命的危險,牽著兵船快速行駛。於是“伐鼓鳴鐃畫艦飛,陽侯起立江娥笑”。陽侯、江娥等水神,因船隻飛駛而動容,可見縴夫們付出多么巨大的勞動。可是,統治者仍不滿足,苛刻地要求他們一刻不停,否則就梃打鞭笞。作者用充滿血淚的詩句,代他們發出呼喊:“不辭辛苦為君行,梃促鞭驅半死生。君看死者仆江側,火伴何人敢哭聲!”飢餓、勞累與毒打、摧殘,使他們一個接著一個倒斃在江邊。看著仆臥江岸的夥伴長眠不起,他們滿懷悲傷與憤怒,可誰也不敢哭出聲來。這些充滿感情的詩句,進一步向讀者展示了縴夫血淚斑班的生活。
作品選取縴夫的痛苦生活加以描寫,充分表現作者對生活於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同情。但這首詩同時又表現出反對戰爭的傾向,它更增強了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因為,十八灘縴夫的異常苦難與西南戰事直接有關,故施閏章從人道主義精神出發,用末四句譴責了戰爭的禍害:“自從伏波下南粵, 蠻江多少人流血!百丈不絕腸斷絕,流水無情亦鳴咽。”這裡,他借用歷史上馬援的大舉南征評擊了現實,指出自清廷用兵西南,軍運頻繁,供給無已時,勞民傷財,造成嚴重後果。縴夫倒斃江畔的慘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百丈不絕腸斷絕”,實際上是“戰亂不斷腸斷絕”。這種反戰的思想與作者親身感受戰禍的生活有關。故詩的末四句與“王師跨嶺表,鎧甲簇蒼梧。供億日以繁,膏血日以枯”(《湖南行》)等詩句一樣,表現了反對戰爭擾民的傾向。
長詩在描寫上的特點是,用白描手法概括生活,使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如“赤腳短衣半在腰,飯顆寒吞掬江米”“引臂如猿爭叫嘯”,只用三句詩就生動地顯現出十八灘縴夫的衣著、飲食與勞動的特點,既概括而又形象。此外,作品具有抒情性,也增強了它的藝術力量。如“百丈青繩可憐子”“百丈不斷腸斷絕,流水無情亦嗚咽”,特別是“君看死者仆江側,火伴何人敢哭聲?”它們充分表現出作者的悲憤感情,強烈地感染著讀者。故長詩在藝術上也頗具特色。
名家點評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慶峰《歷代敘事詩賞析》:全詩極寫縴夫之苦。一是兩岸堅石如齒,“船從石窟穿”,“沙石多崩峭”:行走不易;二是“秋冬水澀”,春潮“漲湍”:拉船困難;三是渚穴有蛟龍,岸上有虎豹:危害安全;四是“赤腳短衣”,吃冷飯、喝江水:衣食不佳;五是停則“拘留古廟”,行則“梃促鞭驅”:等如囚徒。上述種種縴夫之苦,如描如繪。難怪江岸死者相繼。而更有甚者,人死了,夥伴連哭也不敢哭!到這裡,讀者固然不能不為之一灑同情之淚,就連無情的江水,也要為之嗚咽、飲泣了!有拉縴的,自然有坐船的;清兵南下,“鐵騎盡乘船”。“畫艦”華美,軍需豐盛。土兵們“伐鼓鳴鐃”,尋歡作樂。船上的情形和岸上縴夫的饑寒交迫,“半死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寫法,對深化主題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施閏章(1618年—1683年),字尚白,號愚山,宣城(今安徽宣城)人。順治六年(1649年)中進士,官江西布政司參議,分守湖西道。康熙時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侍講,遷侍讀。施閏章是清初詩人,詩與宋琬齊名。他的詩多反映民間疾苦,富有現實意義。詩的風格古樸渾厚,五言詩尤工。有《愚山先生學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