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山柚(var Qianniushan hort),清朝中葉由當地在江南為官的羅言商還鄉時帶回一株柚苗植於今瞿河鄉與萬林鄉交界的牽牛山腳下,產果後,其果肉脆嫩化渣,味甜酸爽口,後人爭相繁植,形成一定規模,取名牽牛山柚。
基本介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無患子目
- 科:芸香科
- 屬:柑橘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品種形成,
形態特徵
該柚系多年生常綠喬木,樹勢強,樹冠自然圓頭形,較開張。枝條粗壯直立,成年樹和老樹多斜生,枝刺退化或無。葉橢圓形,先端緩尖,葉面平滑,葉脈凸,葉片大而厚,葉緣具鈍鋸齒,葉柄翅較小,倒三角狀,葉色較濃綠。花多朵排成聚傘花序,或單生;花萼4~5淺裂,被毛;花瓣近匙形,開花時反曲,雄蕊比花瓣短,子房球形。果實梨形或倒卵形,果蒂基部略下陷,有較明顯的粗放射狀溝紋,果蒂一邊略高。果皮較厚,一般1.8cm左右。成熟後,外果皮金黃色,油細胞粗,微凹凸不平,海綿層白色。囊瓣壁薄,白色,11~13瓣,以12瓣居多,呈梳子形易分離。汁胞紡錘形,較大,油浸米黃色,晶瑩透亮。果肉脆嫩化渣,酸甜爽口。一般單果重1000克左右,最重可達2000克以上,耐貯運。
分布範圍
分布於瞿河鄉與萬林鄉交界的牽牛山。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根據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研究所1992年測定,牽牛山柚各類理化指標如下:吸濕水24.60%,粗灰分4.10%,乾物質79.54%,鋁0.004%,矽0.035%,鎂0.031%,硫0.07%,鉀1.154%,磷0.147%,鈣0.052%,可溶性固形物12%,單糖8.48g/100mL,總酸1.02g/mL,Vc85.18mg/100mL,微量元素中錳2ppm,銅1ppm,鐵30ppm,鋅3ppm。該柚具有開胃健脾,開胸順氣,醒酒提神,滋膚養顏的功能,是人類理想的綠色保健水果,也是饋贈賓客的佳品。
品種形成
民國初年,羅氏家人因該柚銷市甚旺,價格又高,於是運往成都試銷。因其味美,交相讚譽,一時竟在成都獲高出其他柚的幾倍價格達到每個1銀元善價,而且很快被搶購一空,從此牽牛山柚享譽川內。改革開放以來,牽牛山柚的發展得到各級黨政重視,各地大力發展,爭相栽培,全縣現有約150萬株,建成了以瞿河鄉和萬林鄉為重點的縣級名柚生產基地,已栽培125萬株,其中瞿河鄉65萬株,萬林鄉60萬株。該柚分別在1985年、1995年、1999年被評為市優質水果,1992年被評為省優質水果,1994年正式註冊"牽牛山"商標。全縣年產牽牛山柚1400~1700萬個,產值3000萬元左右,是我縣水果行業中產值最高的項目,也是我縣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幹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