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維塔地質公園,位於德國西北部的北部低地與西北部丘陵區之間的過渡帶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特拉維塔地質公園
- 位置:德國西北部的北部低地
- 距北部海岸:100公里
- 距荷蘭邊境:35公里
簡介,地質特點,地質遺蹟,
簡介
該公園位於德國西北部的北部低地與西北部丘陵區之間的過渡帶上,距北部海岸約100公里,距荷蘭邊境35公里,為一聯邦共和國跨境公園,占地面積1220平方公里,其中901平方公里的面積位於奧斯納布呂克地區,其餘319平方公里位於名登-呂伯克等地。
地質特點
從地質角度,該公園可分為兩個區,北部稱作“Ankum-Bippener冰山”,是一寬40公里、高出海平面140米的終磧的西部,該冰山的最高峰高140米,比周圍低地高出115米。南部是平均山地地貌,底土由塊狀岩石組成,有些地方被冰期沉積物所覆蓋。
該終磧是在薩勒冰期開始形成的,專家們認為它是德國西北部最重要、發育最強烈的終磧之一。在幾次冰期演進期間,較老的底土物質(主要是第三紀粘土物質)推擠到一起,並堆積下砂礫等冰水沉積物。
在山脊上,幾處單個終磧表面依稀可見。該終磧上可能疊加了薩勒冰期晚期冰磧物。位於該冰磧的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原先的舌狀冰川盆地,如今稱作“artland”。這些主要冰川要素周圍主要被地表冰磧所覆蓋,只發育有幾處冰水沉積物。
按照地質學的觀點,公園南部屬於德國平均山地地貌的一部分。作為楔形山體隆起,這一雜岩體將南部的“明斯特蘭盆地”與西北部低地隔離開。地質學家把這一雜岩體稱為西北falian-lippian隆起,從而對其他平坦景觀內部的抬升構造做出了解釋。
按照一般觀點,這一山體隆起為一背斜,可劃分為幾個較小的亞構造,如逆掩斷層、地壘、次級背斜和隆起等。目前我們可從這一背斜構造中發現剝蝕特別是冰期影響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該終磧是在薩勒冰期開始形成的,專家們認為它是德國西北部最重要、發育最強烈的終磧之一。在幾次冰期演進期間,較老的底土物質(主要是第三紀粘土物質)推擠到一起,並堆積下砂礫等冰水沉積物。
在山脊上,幾處單個終磧表面依稀可見。該終磧上可能疊加了薩勒冰期晚期冰磧物。位於該冰磧的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原先的舌狀冰川盆地,如今稱作“artland”。這些主要冰川要素周圍主要被地表冰磧所覆蓋,只發育有幾處冰水沉積物。
按照地質學的觀點,公園南部屬於德國平均山地地貌的一部分。作為楔形山體隆起,這一雜岩體將南部的“明斯特蘭盆地”與西北部低地隔離開。地質學家把這一雜岩體稱為西北falian-lippian隆起,從而對其他平坦景觀內部的抬升構造做出了解釋。
按照一般觀點,這一山體隆起為一背斜,可劃分為幾個較小的亞構造,如逆掩斷層、地壘、次級背斜和隆起等。目前我們可從這一背斜構造中發現剝蝕特別是冰期影響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質遺蹟
此外,公園南部還有一處最著名的地質遺蹟——“Barkhausen恐龍足跡”。在該遺址南部,可以見到中-早侏羅世岩石,主要是鬆軟的葉狀粘土岩。
有些地方可以發現一種特殊的黑色葉狀粘土岩,稱作“Vehrte黑堊”。它是在某些深成作用期間發生煤化的。
介於維恩山和條頓堡林山兩條構成邊界的山脈之間的地貌稱作“Osnabrucker Hugelland”。該區以三疊紀岩石露頭為特徵,最常見的是晚三疊世粘土岩和中三疊世堅硬石灰岩,但有些地方也出現有明顯呈紅色的早三疊世葉狀和沙質岩石。其出露地層的邊緣往往穿切冰期沉積物(主要是冰磧物或黃土),形成典型的當地單面山景觀。在3個地點,出現與地壘斷層或桌狀斷層相關的古生代晚二疊世和石炭紀岩石隆起。碳酸鹽岩(特別是白雲岩)是二疊紀的特徵,石炭紀岩石則由砂岩、礫岩、葉狀粘土岩甚至無煙煤組成。
有些地方可以發現一種特殊的黑色葉狀粘土岩,稱作“Vehrte黑堊”。它是在某些深成作用期間發生煤化的。
介於維恩山和條頓堡林山兩條構成邊界的山脈之間的地貌稱作“Osnabrucker Hugelland”。該區以三疊紀岩石露頭為特徵,最常見的是晚三疊世粘土岩和中三疊世堅硬石灰岩,但有些地方也出現有明顯呈紅色的早三疊世葉狀和沙質岩石。其出露地層的邊緣往往穿切冰期沉積物(主要是冰磧物或黃土),形成典型的當地單面山景觀。在3個地點,出現與地壘斷層或桌狀斷層相關的古生代晚二疊世和石炭紀岩石隆起。碳酸鹽岩(特別是白雲岩)是二疊紀的特徵,石炭紀岩石則由砂岩、礫岩、葉狀粘土岩甚至無煙煤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