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奧”的由來
1971年12月,美國奧委會正式允許
國際特奧會作為它所認可的組織,可以使用“
奧林匹克”的稱呼。直到1988年2月,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和接納了“特奧”。
目標
特奧運動的目標是通過為全球1.7億多名智障人士提供參與運動的機會,提高他們的
生活質量,使智障人士有機會成為對社會有用,被社會認可和
尊重的
公民;同時積極致力於人們對智障人士的認可,讓漠視與排斥變為
包容與支持,讓全社會
理解和接納他們。
使命
為智障兒童和成年人參與日常奧林匹克體育訓練及競賽創造條件和機會,使他們
發揮潛能、勇敢表現,在
參與中與其他
運動員、家人分享快樂、
交流技藝並增進
友誼。
精神
發展意義
無論運動員能力高低、年齡大小,參加特奧運動給智力障礙人士將帶來明顯的好處。
社會方面:通過在
比賽中和正常人、同伴
通力合作,相互
激勵,在不同地方旅行和學習中培養
興趣,增加家庭榮譽感,提高對社會的認識程度,為社會所接受和認可;可獲得豐富有益的生活,在學習、工作、家庭和
社會生活等方面提高技能,建立自信,提高
領導才能。
通過參加特奧運動,智障人士可以增強
身體機能、動作技能、自尊及自信,培養友誼以及得到
家庭成員的支持。特奧運動員將這些益處帶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
社區活動中,家庭成員可以變得更加緊密,
社區志願者可以和運動員成為
好朋友,每個人都可以看到智障人士的
價值。
我國發展
我國的特奧運動源於
特殊教育。在我國,特殊教育已有近五十年的歷程。1958年在北京
西城第二聾啞學校內開設了第一個弱智教育輔讀班,其開展的活動是我國智力殘疾人體育活動的萌芽。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特奧運動的開展是自發的、零星的、局部的、不系統的,沒有為社會所重視。
改革開放以後,1985年6月17日
中國特奧會的前身弱智人體育協會成立,7月6日加入國際特奧會組織,我國成為國際特奧會的成員國。1985年11月國際特奧會主席薩金特·施萊佛先生率團訪華並參觀了西城培智中心學校,由此特奧
聖火在我國點燃。同年年底,我國選派了首批特奧工作者赴
香港參加特奧知識和教練員培訓。1987年3月,國際特奧會在我國
深圳舉行了第一個特奧高級講師及足球教練員培訓班,首屆全國特奧會也在深圳舉辦。同年,我國首次組團參加了第七屆世界夏季特奧運動會。
特殊奧林匹克運動2005年5月國際特奧會在
墨西哥舉行
董事會會議,中國特奧會主席王智鈞在會議上介紹了中國特奧運動的開展情況和50萬特奧運動員發展目標的完成情況,受到與會者的廣泛讚譽。截至
2005年底,全國共有28個
省、
市、
自治區建立了
特奧會;共培養特奧運動員53萬,圓滿完成了“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五計畫綱要”的目標。我國的特奧運動走出了一條適合
國情的發展道路。
相關資料
根據特奧會組委會發布的資料介紹,特奧會(Special Olympics)是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頭號賽事,是按奧林匹克模式舉辦的面向全世界有各種學習
障礙的兒童和成年人的民眾性運動會。殘奧會為身體有缺陷的選手提供競技機會,特奧會則為有智力障礙的選手提供參與機會。夏季特奧會在奧運會前一年舉行,而殘奧會緊接著奧運會舉行。特奧會和殘奧會都是得到國際奧委會認可的獨立組織。
特奧會歷史不算長。20世紀60年代初,愛爾蘭裔美國人尤妮絲·甘迺迪·施萊佛在美國馬里蘭州為智障人士舉辦了一次夏季露營活動。她驚訝地發現,智障人在體育和體能活動方面的能力遠遠超出許多專家的想像,由此產生了組織運動會的想法。自1968年她在美國芝加哥市創辦首屆特奧會至2003年,全球160多個國家成立了特奧組織,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萬智障人士參與過這一盛會。
如果說,奧運會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強”是在挑戰人類的極限,那么特奧會所追求的則是參與者挑戰他(她)的個人極限。特奧會的使命就是為有各種學習障礙的8歲以上兒童和成年人提供參與日常奧林匹克體育訓練及競賽創造條件和機會,每一項目均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智障人士進行不同的活動設計,比賽不按年齡而按能力分組,以激勵智障人士發揮潛能、勇敢表現,在參與中與其他選手、家人分享快樂、交流技藝並增進友誼。
特奧會的格言是:勇敢嘗試、爭取勝利。
一般而言,特奧會運動項目共有26項。夏季特奧會運動項目有水上運動(游泳、跳水)、田徑、羽毛球、籃球、室外地滾球、保齡球、腳踏車、馬術、足球、高爾夫球、體操、舉重、輪滑、帆船、壘球、桌球、網球、手球和排球。冬季特奧會則有高山滑雪、地板曲棍球、越野滑雪、花樣滑冰和速度滑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