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整體哲學與整體醫學》是2016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肖正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質整體哲學與整體醫學》
- 作者:肖正權
- 類別:醫學研究
-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9月18日
- 頁數:362 頁
- 定價:38 元
- 開本:小16開本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52-1207-4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片段節選,
作者簡介
肖正權,男,1963年3月出生,黑龍江省鶴崗市人。生於醫學世家,醫學與管理學雙博士學位,主任醫師。北京北亞醫療產業集團總裁,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全國百名院長講健康核心專家”及“健康知本家百名院長導師團”成員。其創立的北京北亞醫院和北京北亞骨科醫院,榮獲2015年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全國最具價值民營醫院”稱號。
從醫30年來,一直致力於東西方醫學哲學與醫學理論研究,創新性提出“物質整體哲學觀”“人體生命物質系統觀”和“人體生命系統科學觀”的哲學思想。在整體醫學理論指導下,在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腫瘤等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並於2008年榮獲“國家科技部華夏高科技產業創新醫藥類一等獎”。著有《股骨頭壞死病學》《肖正權談股骨頭壞死》《肖正權談強直性脊柱炎》《現代中醫骨科學》等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闡述物質整體哲學觀、人體生命物質系統觀、人體生命系統科學觀的整體醫學理論與臨床套用專著。
本書站在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唯物主義人體生命系統科學觀立場上,來揭示人體生命物質基本變化規律。在物質整體哲學觀指導下,提出了整體醫學六維診療模式。
本書是一部將浩瀚醫學理論與醫學技術化繁為簡的、一線貫穿的、簡便易行的、易於贏得患者青睞的,道、法、術融為一體的實用方法工具書。
本書主要供唯物主義哲學、人體生命科學、中西醫結合學、整合醫學、功能醫學、精準醫學理論研究愛好者,尤其是從事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疑難病的臨床診療工作者閱讀。
《物質整體哲學與整體醫學——唯物主義人體生命系統科學探索》一書是由北京華源書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闡述物質整體哲學觀、人體生命物質系統觀、人體生命系統科學觀的整體醫學理論與臨床套用專著。
本書站在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唯物主義人體生命系統科學觀立場上,來揭示人體生命物質基本變化規律。在物質整體哲學觀指導下,提出了整體醫學六維診療模式。
本書是一部將浩瀚醫學理論與醫學技術化繁為簡的、一線貫穿的、簡便易行的、易於贏得患者青睞的,道、法、術融為一體的實用方法工具書。
本書主要供唯物主義哲學、人體生命科學、中西醫結合學、整合醫學、功能醫學、精準醫學理論研究愛好者,尤其是從事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疑難病的臨床診療工作者閱讀。
片段節選
第一節 存在與認識存在
1. 存在
存在—認識存在—認識存在而存在從存在本身、存在中以及存在的意義三個維度將“存在”展現出來。存在是存在本身的客觀性,它是過程與變化的統一。存在既能引起感知,又能被感知者感受;存在既能引起認識,又能被認識者概念化;這是存在與存在中之間的規定。在存在的時空背景下認識存在,就是存在中通過“認識存在而存在”的過程。這一過程賦予了存在與認識存在的意義。存在是一切意義的存在,“存在中”對存在的認識是存在中存在的意義。一切存在都有它的意義和價值。
2. 存在中
存在中是經過意識篩濾後的客觀存在,也可以說它是被意識感知、感受、認識下的(客觀)存在,其中涵蓋了存在時空背景下的存在之中的被意識客觀反映的客觀存在的一切內容和表現、現象和過程、運動和變化。認識存在的過程就是意識不斷地從客觀存在里攝取存在中的過程。存在中作為被意識化或者說是被認識化的客觀存在是存在本身與認識之間的媒介。打個比喻:如果說存在是天,認識是地,那么存在中就是天地之間。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存在包含存在中,存在中包含意識以及由意識引發的一切(以客觀存在為對象的)認識;意識和認識無法超越存在中,存在中無法超越客觀存在本身。
3. 存在的可定義性和不可定義性
存在的本質是其客觀性,它的客觀性規定了它的可定義性和不可定義性。可定義性指的是意識對存在中的認識。定義本身是一種意識行為,也就是說沒有意識則根本談不上定義(因為意識是定義的前提條件),那么既然是意識行為,由於意識“反映”的是客觀存在,因此它永遠無法超越客觀存在本身。這就好比人站在鏡子外面,鏡子裡面還有一個看似同樣的人,但鏡子裡面的人永遠是鏡子對鏡子外面的人的反射,而人的意識所反映出來的卻是鏡子裡面的人,可意識無論如何去認識鏡子裡面的人,無論把他認識到什麼程度,最終它反映的結果都是(通過“反映這一行為”而映射出來的那個)鏡子裡的人,而鏡子外面的人和鏡子裡面的人之間存在著客觀存在與被反射的客觀存在之間必然的差異性。二者之間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為“反射的發生”。只要發生“反射”這一環節、行為或現象,那么經反射映射出來的客觀存在和(反射之前的)客觀存在本身就已經出現了原異。這就像當你用眼睛去看光子時,你看到的光子絕不會是它原來的狀態,也就是說你看到的光子和原來的那個光子已經因為“看”這一行為而發生不同了,這個道理用現在的量子物理學理論就可以給出解釋。依據量子理論,至少可以認為在發生“看”或者“觀察、觀測”這一行為時,光子已經因為“看”或“觀察、觀測”這個行為而改變了原有的位置和方向,僅從這一點而言,你看到的那個光子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光子了,何況它們之間的不同絕非僅此而已。意識反映客觀存在時也會客觀地發生“原異”,這種因“意識行為”而發生原異的結果即是“存在中”這一概念的產生,也就是說存在中和客觀存在本身會因為意識(行為)的存在而發生客觀意義上的不同。存在中可以是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從萬象事物的共同屬性中抽提出的東西或可概念化的東西),具體(事物)和抽象在認識過程中相繼產生,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沒有後者就不會全面、深刻地認識前者,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認識的發展。但是,這種“原異”使得客觀存在、意識(或認識)和存在中之間建立起了以意識行為為中介的相互關聯關係。正是因為這種關係的建立使得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定義成為可能。一來由於存在中是被意識感受、感知、認識的客觀存在;二來由於認識本身在一定條件下具備定義的能力和功能,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存在的客觀性可以通過意識對存在中的認識而得到某種定義,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定義會因“原異”而發生(不同程度的)客觀上的偏差性。
不確定性原理發現者,著名量子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曾言道:
“我們所觀察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由我們用來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
存在的不可定義性是指“定義”本身是一種意識的反映與加工行為,而意識的時空背景是客觀存在,反映客觀存在的意識局限於存在中,而存在中包含於存在之中,它以客觀存在為背景,無法超越(客觀存在的範疇),這就像是地球中的一滴水,它是無法超越地球這個範疇一樣。所以一方面用部分來定義整體勢必會因認識的階段性和局限性而無法全面、確切地表達整體,另一方面因存在而存在也無法全面、確切地定義存在本身,就像“果”無法全面確切地定義“因”一樣。此外,脫離了客觀存在的意識是主觀主義意識,這是一種偏離客觀存在的認識,而用這種非客觀性的認識來定義存在本身則更是不可取的。總之,存在是超越意識的客觀存在,存在可引發意識,並被意識感受、感知和認識。但需要指出的是,意識反映的是存在中,認識是對存在背景下的“存在中”的認識,對客觀存在的認識過程是意識對存在中的認識過程。
認識由意識產生,但意識代替不了認識,意識和認識既有程度上的不同,而且在意識的湧現發展中處於不同的階段,這就像剛剛睜開眼睛的新生兒,他只能通過意識感受、感知周圍的一切,但如果說他這時已經認識了周圍的一切還為時過早,因此在概念上需將二者區分開來而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