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多度分布是群落中物種個體數的頻率分布,與群落結構有關,最早也拿來作物種多樣性的測度。
物種—多度分布的三種假說
這三種假說的提出是從各物種分割群落的資源或生態位出發的。
1)隨機生態位假說(random-niche hypothesis):由MacArthur(1957)提出,假設群落中的所有物種的個體總數是常量,生態位資源也是一維的,種間的生態位不能重疊。則每個物種對生態位的占領是隨機的。將每個種的生態位寬度從小到大排列,就代表了稀有種到優勢種的序列。
2)生態位優先占領假說(niche-preention hypothesis):由Whittaker(1970,1972)提出,認為第一位優勢種首先占有生態位空間的大部分,第二位的優勢種占有餘下空間的大部分。余此類推,到末位物種只能占有餘下的很小生態位空間。以物種相對重要性值對物種序列作圖14-2,是一條直線。這種分布多出現在群落生境嚴酷種數相對較少的群落,如荒漠。
3) 對數——正態假說(log-normal hypothesis):認為物種對生態位的占有情形,決定於影響種間競爭的一系列條件,諸如微氣候、食物資源、空間資源。由於多個因素對每一物種的影響,使物種——多度分布是對數正態函式,即Preston的對數——正態曲線。物種重要性值對物種序列做圖處於前兩種假說的中間。符合這種分布的群落多屬於環境條件優越,物種豐富度高的群落。如熱帶雨林的昆蟲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