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學(第四版)(2020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書籍)

物理化學(第四版)(2020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物理化學(第四版)》是化學工業出版社於2020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理化學(第四版)
  • 作者:孟阿蘭、楊宇、劉傑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9月1日
  • 頁數:336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22357670
圖書介紹,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介紹

ISBN:978-7-122-35767-0
語種:漢語
開本:16
出版時間:2020-09-01
裝幀:平裝
頁數:336

內容簡介

本書是針對高等學校工科各專業編寫的物理化學教材。在保留前三版簡明、淺顯易懂和文筆流暢等風格的同時,突出了熱力學主線,並融入了物理化學理論與套用的新成果,拓展了教材的深度與廣度。全書內容包括氣體的性質、化學熱力學基本原理、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化學平衡熱力學、相平衡熱力學、非平衡態熱力學、統計熱力學、電化嫌臭頁學、化學動力學、界面與膠體化學。 本書可作為工、農、醫等高等學校本科、專科及高職、電大的物理化學教材,也可供相關科技人員參考。每章有學習目標,並且配套有物理化學線上課程、教學課件及習題解答等數字資源,方便讀者使用。

目錄

0緒厚阿故論
0.1物理化學的內容和研究方法/001
0.1.1物理化學的內容/001
0.1.2物理化學的研究方法/002
0.1.3物理化學課程的學習方法/003
0.2物理化學的量和單位/003
0.2.1量與量綱/003
0.2.2量方程式和數值方程式/004
0.2.3量在圖和表中的表示方法/005
1氣體的性質
1.1理想氣體/007
1.1.1理想氣體狀態方程/007
1.1.2混合理想氣體/008
1.2實際氣體/010
1.2.1實際氣體狀態方程/010
1.2.2對應狀態原理及通用壓縮因子圖/012
習題/016
2化學熱力學基本原理
2.1熱力學的基本概念/017
2.1.1系統與環境/018
2.1.2廣度性質和強度性質/019
2.1.3狀態和狀態函式/019
2.1.4過程與途徑/020
2.1.5熱力學平衡/021
2.2熱力學第零定律與溫度/021
2.3熱力學第一定律/022
2.3.1熱力學能/022
2.3.2熱和功/022
2.3.3熱力學第一定律及其表達式墊幾戀/023
2.4焓與熱容/024
2.4.1焓/024
2.4.2熱容/025
2.5熱力學第一定律在物理變化中的套用/028
2.5.1可逆過程/028
2.5.2理想氣體等溫過程/031
2.5.3理想氣體絕熱過程/033
2.5.4卡諾循環洪嘗/035
2.5.5節流膨脹過程/037
2.5.6相變過程/038
2.6熱化學/039
2.6.1反應的標準摩爾焓變/040
2.6.2等壓反應熱與等容反應熱的關係/041
2.6.3標準生成焓/043
2.6.4標準燃燒焓/044
2.6.5平均鍵焓/045
2.6.6反應焓變與溫度的關係/047
2.7熱力學第二定律/049
2.7.1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049
2.7.2熵及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050
2.7.3熵的微觀本質/052
2.8熵變的計算及自發性的判斷/053
2.8.1等溫過程的熵變/053
2.8.2非等溫過程的熵變/054
2.8.3絕熱過程的熵變/056
2.8.4相變化過程的熵變/057
2.9熱力學第三定律/058
2.9.1熱力學第三定律的表述/058
2.9.2標準熵/059
2.9.3化學反應的熵變計算/060
2.10亥姆霍茲函式和吉布斯函式/062
2.10.1亥姆霍茲函式和吉布斯函式及其判據/062
2.10.2重要的熱力學函式關係式/064
2.10.3ΔA與ΔG的計算/066
習題/068
3多組分系統熱力學
3.1多組分系統及其組成的表示方法/073
3.1.1多組分系統/073
3.1.2多組分系統組成的表示方夜請挨煉法/074
3.2偏摩爾量/075
3.2.1偏摩爾量的定義/076
3.2.2偏摩爾量的相關公式/076
3.3化學勢/077
3.3.1化學勢定義與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基本方程/077
3.3.2化學勢判據/079
3.4氣體的化學勢/080
3.4.1理想氣體的化學勢/081
3.4.2真實氣體的化學勢/082
3.5稀溶液中兩個經驗定律/084
3.5.1拉烏定律/084
3.5.2亨利定律/084
3.5.3拉烏爾定律和亨利定律的微觀解釋/085
3.6液態多組分系統中各組分的化學勢/087
3.6.1理想液態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化學勢/087
3.6.2真實液態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化學勢/088
3.6.3理想稀溶液中溶劑慨紙您棕與溶質的化學勢/089
3.6.4真實溶液中溶劑與溶質的化學勢/091
3.7稀溶液的依數性立拜微/092
3.7.1蒸氣壓下降/092
3.7.2凝固點降低/093
3.7.3沸點升高/094
3.7.4滲透壓/094
習題/096
4化學平衡熱力學
4.1氣相反應的化學平衡/098
4.1.1理想氣體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098
4.1.2化學反應等溫方程式/100
4.1.3實際氣體的化學平衡/101
4.2多相反應的化學平衡/103
4.2.1多相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103
4.2.2分解壓力與分解溫度/104
4.3液相反應的化學平衡/105
4.3.1液態混合物的化學平衡/105
4.3.2液態溶液中的化學平衡/106
4.4化學反應平衡系統的計算/107
4.4.1利用平衡組成的數據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07
4.4.2利用反應焓變和反應熵變數據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08
4.4.3利用標準生成吉布斯函式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10
4.4.4由相關反應的熱力學數據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10
4.4.5平衡組成的計算/110
4.5各種因素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1
4.5.1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2
4.5.2濃度或分壓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5
4.5.3總壓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6
4.5.4惰性氣體及原料配比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6
4.6同時反應系統的化學平衡/118
習題/119
5相平衡熱力學
5.1相律/122
5.1.1相律表達式/122
5.1.2相律的推導/124
5.2單組分系統的相平衡/125
5.2.1單組分系統的相圖/125
5.2.2單組分兩相平衡系統溫度與壓力的關係/127
5.3二組分液態完全互溶系統的氣-液相平衡/129
5.3.1二組分理想液態混合物的氣-液相平衡圖/129
5.3.2槓桿規則/132
5.3.3二組分真實液態混合物的氣-液相平衡圖/133
5.4二組分液態部分互溶系統的液液相平衡和氣-液相平衡/136
5.4.1二組分液態部分互溶系統的液-液相平衡圖/136
5.4.2二組分液態部分互溶系統的氣-液相平衡圖/137
5.5二組分液態完全不互溶系統的氣-液平衡相圖/138
5.6二組分系統的液-固相平衡/139
5.6.1簡單二組分凝聚系統的液-固相平衡圖/139
5.6.2形成化合物的二組分系統的液-固相平衡圖/143
5.7三組分系統相圖簡介/144
5.7.1三組分系統相圖的表示方法/145
5.7.2三組分系統的液-液相平衡圖/145
5.7.3三組分系統的液-固相平衡圖/147
習題/147
6非平衡態熱力學
6.1從平衡態熱力學到非平衡態熱力學/153
6.2局域平衡假設/154
6.3熵產生與熵流/155
6.3.1熵產生與熵流的概念/155
6.3.2熵產生原理與熵平衡方程/155
6.4昂薩格倒易關係/156
6.4.1熱力學力和流/156
6.4.2昂薩格倒易關係式/157
6.5耗散結構/157
6.5.1耗散結構理論/157
6.5.2耗散結構的套用/158
習題/159
7統計熱力學
7.1統計熱力學概論/160
7.1.1統計熱力學的內容和方法/160
7.1.2統計系統的分類/161
7.1.3統計熱力學的基本假定/161
7.2玻耳茲曼分布/162
7.2.1能級分布和狀態分布/162
7.2.2微態數/163
7.2.3最概然分布與平衡分布/165
7.2.4玻耳茲曼分布與玻耳茲曼熵定理/165
7.3微粒配分函式及其計算/167
7.3.1微粒配分函式的析因子性質/167
7.3.2平動配分函式/168
7.3.3轉動配分函式/169
7.3.4振動配分函式/171
7.3.5電子運動和核運動的配分函式/172
7.4熱力學函式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2
7.4.1熱力學能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3
7.4.2熱容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3
7.4.3熵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4
7.4.4亥姆霍茲函式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5
7.4.5其他熱力學函式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5
7.4.6能量零點的選擇對微粒配分函式的影響/176
7.4.7統計熵/178
7.5用配分函式計算反應標準平衡常數/180
7.5.1理想氣體的標準摩爾吉布斯函式/180
7.5.2理想氣體的吉布斯函式和焓函式/181
7.5.3統計熱力學方法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82
7.5.4標準平衡常數的統計表達式/183
習題/185
8電化學
8.1電解與電遷移/188
8.1.1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機理/188
8.1.2法拉第電解定律/189
8.1.3離子的電遷移現象/190
8.2電導及電導測定的套用/191
8.2.1電導和電導率/191
8.2.2摩爾電導率/191
8.2.3電導的測定和電導率的計算/192
8.2.4摩爾電導率與濃度的關係/193
8.2.5離子獨立運動定律/194
8.2.6電導測定的套用/195
8.3強電解質溶液理論簡介/197
8.3.1強電解質溶液的活度和活度因子/197
8.3.2離子強度/200
8.3.3強電解質溶液理論/201
8.4電池及其電動勢的測定/203
8.4.1可逆電池與不可逆電池/203
8.4.2電池表達式/204
8.4.3電動勢的測定/205
8.4.4標準電池/205
8.5可逆電池熱力學/206
8.5.1計算ΔrGm、ΔrHm、ΔrSm和Qr,m/206
8.5.2電動勢與各反應組分活度的關係——能斯特方程/207
8.6電池電動勢的產生與電極電勢/208
8.6.1電池電動勢的產生/208
8.6.2電極電勢和標準電極電勢/209
8.6.3各類電極/213
8.7電池電動勢的計算/214
8.7.1電池電動勢的計算方法/214
8.7.2濃差電池/215
8.8根據反應設計電池/216
8.9電動勢測定的套用/218
8.9.1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218
8.9.2電解質的平均活度因子與平均活度的計算/218
8.9.3氧化還原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的計算/219
8.9.4難溶鹽的活度積的計算/220
8.9.5pH值的測定/220
8.9.6電勢滴定/222
8.10電解與極化作用/222
8.10.1電解與分解電壓/222
8.10.2電極的極化與超電勢/223
8.10.3超電勢的測定/225
8.10.4電解池和原電池的極化曲線/226
8.10.5電解時電極上的反應/227
8.11電化學的套用/228
8.11.1濕法電冶金與金屬的電解精煉/228
8.11.2金屬的電化學腐蝕與防腐/228
8.11.3化學電源/229
8.11.4水處理/231
8.11.5電合成/231
習題/232
9化學動力學
9.1反應速率和速率方程/237
9.1.1化學動力學的內容/237
9.1.2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239
9.1.3反應速率的測定方法/240
9.1.4質量作用定律/242
9.1.5速率方程/243
9.2簡單級數反應/244
9.2.1零級反應/244
9.2.2一級反應/245
9.2.3二級反應/247
9.2.4n級反應/249
9.3速率方程的確定/251
9.3.1嘗試法/252
9.3.2微分法/252
9.3.3半衰期法/254
9.3.4孤立法/255
9.4典型的複合反應/256
9.4.1平行反應/256
9.4.2對行反應/257
9.4.3連串反應/258
9.5複合反應動力學處理中的近似方法/259
9.5.1選取控制步驟法/260
9.5.2穩態近似法/260
9.5.3平衡態近似法/261
9.6鏈反應/261
9.6.1鏈反應的動力學處理/261
9.6.2支鏈反應與爆炸/263
9.7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265
9.7.1阿倫尼烏斯方程/265
9.7.2活化能/268
9.7.3總活化能/270
9.8反應速率理論簡介/272
9.8.1碰撞理論/272
9.8.2勢能面/275
9.8.3經典過渡態理論/277
9.8.4艾林方程的熱力學表達式/278
9.9溶液反應動力學/279
9.9.1溶液反應動力學的特點/279
9.9.2溶劑無明顯影響的溶液反應/280
9.9.3溶劑有影響的溶液反應/281
9.10光化學反應動力學/282
9.10.1光化學反應的特點/282
9.10.2光化學定律/283
9.10.3光化學反應動力學/284
9.10.4光敏反應/285
9.11催化反應動力學/286
9.11.1催化反應的特點/286
9.11.2均相催化反應/288
9.11.3非均相催化反應/288
9.12微觀反應動力學/290
9.12.1微觀反應動力學與態-態反應/290
9.12.2交叉分子束法/290
習題/291
10界面與膠體化學
10.1表面張力和表面吉布斯函式/297
10.1.1表面張力和比表面吉布斯函式/298
10.1.2影響表面張力的主要因素/299
10.1.3表面熱力學基本公式/300
10.2氣-液界面現象/301
10.2.1附加壓力和彎曲液面的蒸氣壓/301
10.2.2溶液表面的吸附現象/303
10.2.3表面活性劑/304
10.3氣-固界面現象/306
10.3.1氣-固界面上的吸附/306
10.3.2氣-固吸附理論/307
10.4氣-固相表面催化/310
10.4.1氣-固相表面催化反應/310
10.4.2氣-固相表面催化反應步驟/311
10.4.3單分子反應/311
10.4.4雙分子反應/312
10.5固-液界面現象與液-液界面現象/314
10.5.1潤濕與鋪展/314
10.5.2接觸角/315
10.5.3毛細現象/315
10.5.4液-液界面現象/316
10.6膠體/317
10.6.1分散系統的分類/317
10.6.2膠體的製備/318
10.6.3膠體的基本性質/319
10.6.4膠體的結構/321
10.6.5溶膠的穩定性和聚沉/322
習題/323
附錄/327
參考文獻/336
2.6.6反應焓變與溫度的關係/047
2.7熱力學第二定律/049
2.7.1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049
2.7.2熵及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050
2.7.3熵的微觀本質/052
2.8熵變的計算及自發性的判斷/053
2.8.1等溫過程的熵變/053
2.8.2非等溫過程的熵變/054
2.8.3絕熱過程的熵變/056
2.8.4相變化過程的熵變/057
2.9熱力學第三定律/058
2.9.1熱力學第三定律的表述/058
2.9.2標準熵/059
2.9.3化學反應的熵變計算/060
2.10亥姆霍茲函式和吉布斯函式/062
2.10.1亥姆霍茲函式和吉布斯函式及其判據/062
2.10.2重要的熱力學函式關係式/064
2.10.3ΔA與ΔG的計算/066
習題/068
3多組分系統熱力學
3.1多組分系統及其組成的表示方法/073
3.1.1多組分系統/073
3.1.2多組分系統組成的表示方法/074
3.2偏摩爾量/075
3.2.1偏摩爾量的定義/076
3.2.2偏摩爾量的相關公式/076
3.3化學勢/077
3.3.1化學勢定義與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基本方程/077
3.3.2化學勢判據/079
3.4氣體的化學勢/080
3.4.1理想氣體的化學勢/081
3.4.2真實氣體的化學勢/082
3.5稀溶液中兩個經驗定律/084
3.5.1拉烏定律/084
3.5.2亨利定律/084
3.5.3拉烏爾定律和亨利定律的微觀解釋/085
3.6液態多組分系統中各組分的化學勢/087
3.6.1理想液態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化學勢/087
3.6.2真實液態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化學勢/088
3.6.3理想稀溶液中溶劑與溶質的化學勢/089
3.6.4真實溶液中溶劑與溶質的化學勢/091
3.7稀溶液的依數性/092
3.7.1蒸氣壓下降/092
3.7.2凝固點降低/093
3.7.3沸點升高/094
3.7.4滲透壓/094
習題/096
4化學平衡熱力學
4.1氣相反應的化學平衡/098
4.1.1理想氣體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098
4.1.2化學反應等溫方程式/100
4.1.3實際氣體的化學平衡/101
4.2多相反應的化學平衡/103
4.2.1多相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103
4.2.2分解壓力與分解溫度/104
4.3液相反應的化學平衡/105
4.3.1液態混合物的化學平衡/105
4.3.2液態溶液中的化學平衡/106
4.4化學反應平衡系統的計算/107
4.4.1利用平衡組成的數據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07
4.4.2利用反應焓變和反應熵變數據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08
4.4.3利用標準生成吉布斯函式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10
4.4.4由相關反應的熱力學數據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10
4.4.5平衡組成的計算/110
4.5各種因素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1
4.5.1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2
4.5.2濃度或分壓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5
4.5.3總壓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6
4.5.4惰性氣體及原料配比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16
4.6同時反應系統的化學平衡/118
習題/119
5相平衡熱力學
5.1相律/122
5.1.1相律表達式/122
5.1.2相律的推導/124
5.2單組分系統的相平衡/125
5.2.1單組分系統的相圖/125
5.2.2單組分兩相平衡系統溫度與壓力的關係/127
5.3二組分液態完全互溶系統的氣-液相平衡/129
5.3.1二組分理想液態混合物的氣-液相平衡圖/129
5.3.2槓桿規則/132
5.3.3二組分真實液態混合物的氣-液相平衡圖/133
5.4二組分液態部分互溶系統的液液相平衡和氣-液相平衡/136
5.4.1二組分液態部分互溶系統的液-液相平衡圖/136
5.4.2二組分液態部分互溶系統的氣-液相平衡圖/137
5.5二組分液態完全不互溶系統的氣-液平衡相圖/138
5.6二組分系統的液-固相平衡/139
5.6.1簡單二組分凝聚系統的液-固相平衡圖/139
5.6.2形成化合物的二組分系統的液-固相平衡圖/143
5.7三組分系統相圖簡介/144
5.7.1三組分系統相圖的表示方法/145
5.7.2三組分系統的液-液相平衡圖/145
5.7.3三組分系統的液-固相平衡圖/147
習題/147
6非平衡態熱力學
6.1從平衡態熱力學到非平衡態熱力學/153
6.2局域平衡假設/154
6.3熵產生與熵流/155
6.3.1熵產生與熵流的概念/155
6.3.2熵產生原理與熵平衡方程/155
6.4昂薩格倒易關係/156
6.4.1熱力學力和流/156
6.4.2昂薩格倒易關係式/157
6.5耗散結構/157
6.5.1耗散結構理論/157
6.5.2耗散結構的套用/158
習題/159
7統計熱力學
7.1統計熱力學概論/160
7.1.1統計熱力學的內容和方法/160
7.1.2統計系統的分類/161
7.1.3統計熱力學的基本假定/161
7.2玻耳茲曼分布/162
7.2.1能級分布和狀態分布/162
7.2.2微態數/163
7.2.3最概然分布與平衡分布/165
7.2.4玻耳茲曼分布與玻耳茲曼熵定理/165
7.3微粒配分函式及其計算/167
7.3.1微粒配分函式的析因子性質/167
7.3.2平動配分函式/168
7.3.3轉動配分函式/169
7.3.4振動配分函式/171
7.3.5電子運動和核運動的配分函式/172
7.4熱力學函式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2
7.4.1熱力學能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3
7.4.2熱容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3
7.4.3熵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4
7.4.4亥姆霍茲函式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5
7.4.5其他熱力學函式與微粒配分函式的關係/175
7.4.6能量零點的選擇對微粒配分函式的影響/176
7.4.7統計熵/178
7.5用配分函式計算反應標準平衡常數/180
7.5.1理想氣體的標準摩爾吉布斯函式/180
7.5.2理想氣體的吉布斯函式和焓函式/181
7.5.3統計熱力學方法計算標準平衡常數/182
7.5.4標準平衡常數的統計表達式/183
習題/185
8電化學
8.1電解與電遷移/188
8.1.1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機理/188
8.1.2法拉第電解定律/189
8.1.3離子的電遷移現象/190
8.2電導及電導測定的套用/191
8.2.1電導和電導率/191
8.2.2摩爾電導率/191
8.2.3電導的測定和電導率的計算/192
8.2.4摩爾電導率與濃度的關係/193
8.2.5離子獨立運動定律/194
8.2.6電導測定的套用/195
8.3強電解質溶液理論簡介/197
8.3.1強電解質溶液的活度和活度因子/197
8.3.2離子強度/200
8.3.3強電解質溶液理論/201
8.4電池及其電動勢的測定/203
8.4.1可逆電池與不可逆電池/203
8.4.2電池表達式/204
8.4.3電動勢的測定/205
8.4.4標準電池/205
8.5可逆電池熱力學/206
8.5.1計算ΔrGm、ΔrHm、ΔrSm和Qr,m/206
8.5.2電動勢與各反應組分活度的關係——能斯特方程/207
8.6電池電動勢的產生與電極電勢/208
8.6.1電池電動勢的產生/208
8.6.2電極電勢和標準電極電勢/209
8.6.3各類電極/213
8.7電池電動勢的計算/214
8.7.1電池電動勢的計算方法/214
8.7.2濃差電池/215
8.8根據反應設計電池/216
8.9電動勢測定的套用/218
8.9.1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218
8.9.2電解質的平均活度因子與平均活度的計算/218
8.9.3氧化還原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的計算/219
8.9.4難溶鹽的活度積的計算/220
8.9.5pH值的測定/220
8.9.6電勢滴定/222
8.10電解與極化作用/222
8.10.1電解與分解電壓/222
8.10.2電極的極化與超電勢/223
8.10.3超電勢的測定/225
8.10.4電解池和原電池的極化曲線/226
8.10.5電解時電極上的反應/227
8.11電化學的套用/228
8.11.1濕法電冶金與金屬的電解精煉/228
8.11.2金屬的電化學腐蝕與防腐/228
8.11.3化學電源/229
8.11.4水處理/231
8.11.5電合成/231
習題/232
9化學動力學
9.1反應速率和速率方程/237
9.1.1化學動力學的內容/237
9.1.2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239
9.1.3反應速率的測定方法/240
9.1.4質量作用定律/242
9.1.5速率方程/243
9.2簡單級數反應/244
9.2.1零級反應/244
9.2.2一級反應/245
9.2.3二級反應/247
9.2.4n級反應/249
9.3速率方程的確定/251
9.3.1嘗試法/252
9.3.2微分法/252
9.3.3半衰期法/254
9.3.4孤立法/255
9.4典型的複合反應/256
9.4.1平行反應/256
9.4.2對行反應/257
9.4.3連串反應/258
9.5複合反應動力學處理中的近似方法/259
9.5.1選取控制步驟法/260
9.5.2穩態近似法/260
9.5.3平衡態近似法/261
9.6鏈反應/261
9.6.1鏈反應的動力學處理/261
9.6.2支鏈反應與爆炸/263
9.7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265
9.7.1阿倫尼烏斯方程/265
9.7.2活化能/268
9.7.3總活化能/270
9.8反應速率理論簡介/272
9.8.1碰撞理論/272
9.8.2勢能面/275
9.8.3經典過渡態理論/277
9.8.4艾林方程的熱力學表達式/278
9.9溶液反應動力學/279
9.9.1溶液反應動力學的特點/279
9.9.2溶劑無明顯影響的溶液反應/280
9.9.3溶劑有影響的溶液反應/281
9.10光化學反應動力學/282
9.10.1光化學反應的特點/282
9.10.2光化學定律/283
9.10.3光化學反應動力學/284
9.10.4光敏反應/285
9.11催化反應動力學/286
9.11.1催化反應的特點/286
9.11.2均相催化反應/288
9.11.3非均相催化反應/288
9.12微觀反應動力學/290
9.12.1微觀反應動力學與態-態反應/290
9.12.2交叉分子束法/290
習題/291
10界面與膠體化學
10.1表面張力和表面吉布斯函式/297
10.1.1表面張力和比表面吉布斯函式/298
10.1.2影響表面張力的主要因素/299
10.1.3表面熱力學基本公式/300
10.2氣-液界面現象/301
10.2.1附加壓力和彎曲液面的蒸氣壓/301
10.2.2溶液表面的吸附現象/303
10.2.3表面活性劑/304
10.3氣-固界面現象/306
10.3.1氣-固界面上的吸附/306
10.3.2氣-固吸附理論/307
10.4氣-固相表面催化/310
10.4.1氣-固相表面催化反應/310
10.4.2氣-固相表面催化反應步驟/311
10.4.3單分子反應/311
10.4.4雙分子反應/312
10.5固-液界面現象與液-液界面現象/314
10.5.1潤濕與鋪展/314
10.5.2接觸角/315
10.5.3毛細現象/315
10.5.4液-液界面現象/316
10.6膠體/317
10.6.1分散系統的分類/317
10.6.2膠體的製備/318
10.6.3膠體的基本性質/319
10.6.4膠體的結構/321
10.6.5溶膠的穩定性和聚沉/322
習題/323
附錄/327
參考文獻/3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