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

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

《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DB15/T 1917-2020)是2020年7月28日實施的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歸口於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地方標準《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DB15/T 1917-2020)規定了牧科草木樨1號的品種來源與特徵、播前準備、播種技術、田間管理及收穫等栽培技術要求。該標準適用於內蒙古乾旱、半乾旱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
  • 外文名:Code for cultivation of 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Muke No.1’
  • 標準號:DB15/T 1917-2020
  • 發布日期:2020-06-28
  • 實施日期:2020-07-28
  • 中國標準分類號:B 25
  • 國際標準分類號:65.020.20
  • 批准發布部門: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 行業分類:農、林、牧、漁業
  • 標準類別方法標準
  • 性質:推薦性地方標準
  • 狀態:現行
  • 歸口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制定過程,編制進程,制定依據,起草工作,標準目次,內容範圍,引用檔案,意義價值,

制定過程

編制進程

  • 標準計畫
該標準是依據“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下達的關於下達2018年第二批內地方標準制修定項目計畫的通知(內質監標函[2018]154號)”的要求制定的,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提出,由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 有關苜蓿栽培標準及研究資料的收集
通過對草木樨栽培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各地區草木樨栽培技術特點,分析草木樨播前準備、播種技術、田間管理及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牧科草木樨1號的特性,有針對性的對各個栽培技術要點進行歸納總結。同時發現在草木樨栽培技術規程方面,少有相關的國家標準及地方標準,只有飼用燕麥與草木樨混播的內蒙古地方標準1項。對於草木樨栽培相關的文獻資料基本沒有。
  • 擬定提綱
通過對收集材料的整理和分析,依據中國相關標準的要求,起草小組擬定了初步的規程提綱,結合“牧科草木樨1號”的特性,對規程提綱進行了反覆多次討論,並做了修改。
  • 起草初稿
根據起草小組擬定的提綱,開始對各個規程環節進行進一步調研、諮詢、收集以及整理相關資料,並結合牧科1號草木樨的特性,開始編制起草技術規程初稿。形成初稿後起草小組內部逐條進行了討論分析,並於2019年9月22日完成初稿定稿。
  • 發布實施
2020年6月28日,地方標準《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DB15/T 1917-2020)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0年7月28日,地方標準《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DB15/T 1917-2020)實施。

制定依據

地方標準《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DB15/T 1917-2020)依據中國國家標準《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 1.1-2009)規則起草。

起草工作

起草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伊金霍勒旗草原工作站、內蒙古草原工作站、錫林郭勒市草原工作站。
主要起草人:殷國梅、賈明、魏曉斌、丁海君、李子欽、劉思博、李海軍、薛艷林、趙和平、達麗、那日蘇、撒多文、陳小菲、崔志剛、張雨軍、孫林、高建明、周天榮、白春利、房永雨、張英、吳昊。

標準目次

前言
1 範圍
1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1
3 品種來源和形態特徵
1
4 播前準備
2
5 播種技術
3
6 田間管理
3
7 收穫與利用
3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地方標準《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DB15/T 1917-2020)規定了牧科草木樨1號的品種來源與特徵、播前準備、播種技術、田間管理及收穫等栽培技術要求。該標準適用於內蒙古乾旱、半乾旱地區。

引用檔案

GB/T 6141 豆科草種子質量分級
NY/T 2701 人工草地雜草防除技術規範—紫花苜蓿
參考資料:

意義價值

地方標準《牧科草木樨1號栽培技術規程》(DB15/T 1917-2020)的目的是良種結合良法,增加種植飼草的收入,把科學技術變成現實生產力,特別是草木樨作為優質綠肥作物,可利用生物間互生與共生的特性和豆科牧草固氮、保水、保肥作用,使土壤腐殖質增多,土質疏鬆,增加土壤肥力,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單位生產效率。該標準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實施後對內蒙古地區“牧科草木樨1號”種植具有指導和規範作用,對提高當地飼草料數量和質量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提高農牧民種草積極性以及推動我區現代草牧業的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