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圖(南宋毛益創作紙本水墨畫)

牧牛圖(南宋毛益創作紙本水墨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牧牛圖》是南宋毛益創作紙本水墨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牧牛圖》描寫幽靜的山谷間輕嵐浮動,綠蔭搖曳,一個頑皮的牧童騎坐於牛背上調鳥為樂。大牛步態沉著悠閒,穩健安詳,小牛昂頭追趕,步態急切而天真。以短促濃潤的筆墨勾染坡樹、人物,以乾細的皴擦描繪水牛,通過刻畫人、牛、鳥之問融洽和諧的關係,表達了作者寄情田園質樸平淡生活的理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牧牛圖
  • 幅式:長卷
  • 材質:紙本
  • 設色畫:水墨畫
  • 規格:縱26.2厘米,橫73厘米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者:毛益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牧牛圖
畫繪一片寬廣無垠的原野,在平原的一隅,長有數株楊柳,樹十盤虬粗壯,樹幹相互交錯,根部露裸小土。在樹幹上有數株藤蔓纏繞,有的藤蔓垂掛而下。在濃郁的樹下,一牧童於牛背上嬉戲,有一頭小牛犢緊相跟隨、遠處較為平緩的山丘,連綿亘臥,在煙雲的籠罩下,迷霧蒙蒙。畫幅下方有“毛益畫”二寧,從字型墨色較浮分析,應為後人所添。
畫幅左上有乾隆御題詩一首,後鈐“乾隆宸翰”(朱文)印。另有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藏印十二方,又“棠村審定”(白文)、“蒼岩”(朱文)印。前隔水鈐鑑藏印“蕉林書屋”(朱文)。後隔水鈐鑑藏印“雲中”(朱文)。
尾紙有清乾隆、范顯德、池廷瑞、金信、徐孳、泰中行、宋塋、夏中、葉克人、周薇、陳叔剛等十一家題記或題詩。鈐鑑藏印“古稀天子”(朱文)、“猶日孜孜”(白文)、“雲中”(朱文)、“秋碧”(朱文)、“蒼岩子”(朱文)、“蕉林”(朱文)、“觀其大略”(白文)印。
宋摯在畫後題詩曰:“丫川落口草淒淒,小犢長鳴逐母歸,卻愛牧童中背上,弄雛不識利名帆。”

創作背景

在南宋風俗畫中,表現牧牛這樣題材的作品是很多的,毛益是南宋時的繪畫名手,善繪牛,《牧牛圖》就是這樣的作品之一。

藝術鑑賞

該圖人物和牛的造型十分準確,尤其牧童工筆十分簡練,寥寥數筆,刻畫得細緻牛動,形神畢具、可見作者有著很高的寫生能力。兩頭牛一大一小,一老一少,雖動態各殊,卻是一派馴良溫順。第一頭牛,即牧童所騎之牛,低首向前,身軀肥壯,步履穩健,體格高大,愜意地揮甩著尾巴;後面一頭小牛犢,神色專注,昂首奮蹄前追,急步趕上,張扣鳴叫,兩耳後仰,尾巴揮甩。兩牛奔走的姿勢頗有韻致:八隻牛蹄有起有落,極富於變化,足見畫家觀察之深入精緻,用筆沉厚柔紉,更兼以蒼潤的濃淡墨色,將蹄、角、毛皮、骨肉的質感朴征和肌膚的凹凸起伏天然染出;樹葉以不同墨色點畫,淡墨塗染,遠處山川淡墨一抹而過;在背景的描繪上此畫的特點之一,畫幅右側全是柳樹枝葉,若處理不好,容易陷於平板單調,但在畫家的筆下作了恰當的處理,使柳葉顯得繁而不亂,密而不塞,一股空靈之氣透出筆墨之外。樹木勾畫帶皴,一絲不苟,頗得娟秀之氣。柳葉之間,散見諸多枝條,縱橫曲直,穿插復疊,密密的柳葉,勾點結合,濃淡相濟,使得繁雜的樹葉毫無板塞之嫌,甚得筆韻。縱觀全畫,畫家筆墨之精妙,設色之雅致,形態之形肖,令人嘆為觀之
《牧牛圖》人物造型簡練概括,線描為減筆法。牛基本採用渲染法,淡墨染完又用濃墨一遍遍垛上去,牛體呈毛茸茸的質感,牛關節處用細線勾勒,結構準確。毛益用的白對比黑手法。在牛的官、胯、項處以淡墨暈染,千後用細筆輕輕鉤出毛生長的方向,與濃墨處拉開距離。

歷史傳承

該圖曾為清梁清標收藏,後入清內宮,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毛益,生卒年未詳,南宋畫家。崑山(今屬江蘇)人,一作沛(今江蘇沛縣)人。孝宗乾道時(1165—173)為畫院待詔。工畫翎毛花竹,尤能渲染,似欲飛鳴。傳世作品《貓圖》冊貞,相傳是他所繪。父松,善畫花鳥四時之景,有《猿圖》,藏日本京都曼殊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