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宜遺址

牡宜遺址

牡宜遺址,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黑支果鄉牡宜和阿章村委會所在的壩區及周邊區域,為兩漢時期“句町文化”大型遺址,面積約5平方千米。

牡宜遺址規模宏大,範圍內不僅發現有諸多高規格的墓葬,還發現有大型的居住遺址以及手工業遺址。種種跡象表明,牡宜遺址的創造者是一個文化高度繁榮、社會組織嚴密、社會階層分化明顯的大型群體。牡宜遺址的發掘,為研究西南地區的歷史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學材料;為漢代句町貴族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2019年10月7日,牡宜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牡宜遺址
  • 地理位置: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黑支果鄉牡宜和阿章村委會所在的壩區及周邊區域
  • 所處時代:漢
  • 占地面積:約 5 k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135-1-13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07年9月,由於山體滑坡,在該地暴露一座漢代木槨墓,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文山州文物管理所、廣南縣民族博物館等相關部門人員對其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出土了青銅器、陶器、漆木器、木雕車馬器、五銖錢幣等隨葬品。
2008年8月10日~9月8日,為進一步確定墓地的分布範圍和墓葬規模,為探索句町王的活動範圍及句町國政治中心所在地尋找更多有力證據,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牡宜遺址進行了詳細勘探,共發現突起於地表的土堆二十多座。
2011年3~5月,對廣南牡宜遺址進行了正式發掘,共清理封土堆墓5座、小型墓葬2座。
2016年,雲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文山州文物管理所、廣南縣文物管理所分兩個階段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6月~7月為第一階段,針對4號區域的墓葬進行發掘;9~12月為第二階段,針對6號和9號區域進行發掘。發掘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在發掘的同時,還對牡宜遺址進行了系統調勘,並對3號區域發現的一座墓葬進行了驗證性清理。
牡宜遺址
牡宜遺址全景

遺址特點

綜述
根據考古發現結合史料記載,證明以廣南縣黑支果鄉牡宜壩區為中心約5平方千米的牡宜遺址是漢代句町王族的活動遺存。
2011年M3~6、M10
M3、M6早年被盜,M10由於歷年改地及農業活動,破壞嚴重,僅M4、M5保存相對完整。封土堆墓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平地挖淺坑作為墓室,墓底為生土,墓室面積近20平米;墓底中部挖腰坑,並放置墊木,腰坑內有髹漆的木箱;腰坑周圍立木樁以支撐槨室;木質棺槨,棺與隨葬品均放置於槨室內;槨外以青膏泥夾雜大量石塊填封,有的還在槨外先立一周木樁再填以夾石塊的青膏泥,其作用類似於當今牆體間的鋼筋;最後在膏泥層外堆土形成封土堆。這五座封土堆墓也存在細節上的差別,如M3的膏泥層下還發現有排列整器的柱洞,這不見於其它幾座墓;M3、M4墓室中軸線的兩端各有一個較大的柱洞,可能原封土堆上建有享堂,這也不見於其它幾座墓葬;M4有明顯的生土二層台,其餘幾座或被破壞或被盜擾,情況不明。
牡宜遺址
牡宜遺址封土堆墓
五座封土堆墓在形制上存在一些差異,可能由於墓主人身份地位有別,或下葬年代上稍有早晚。從墓葬規模、構築方式、隨葬品數量及等級來看,五座墓具有統一性。雖然其中三座墓均被盜擾,但從殘存的隨葬品殘片可知當時下葬時放置隨葬品的精美程度與數量的豐富。推測這五座封土堆墓應屬於貴族甚至王族的墓葬。M5腰坑內出土了兩枚五銖錢,可確定五座墓葬年代上限大致為西漢時期。根據文獻記載,該區域這一時期為句町國的統轄範圍,這幾座墓葬應屬於句町國貴族或者王族的墓葬。
牡宜遺址
牡宜遺址封土堆墓
2016年4號區域
4號區域,位於牡宜遺址中部,為貴族墓葬區。1號墓葬位於區域中部,2011年發掘區南部,該墓為帶墓道的豎穴土坑墓,平面形狀呈“甲”字形。墓室呈長方形,長約7.2米、寬約5.1米、深約1.5米,直壁平底。墓道為斜坡狀,長約2米、寬約2~2.3米。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墓底和填土中上部積炭。該墓早年被盜,盜洞位於墓室西北部,隨葬品蕩然無存,僅從墓葬底部填土水洗出大量用作”珠襦”的串珠、鐵斧等器物。串珠材質以琉璃為主,另有綠松石、方解石、瑪瑙等。從殘留的葬具痕跡分析,該墓為同穴合葬。該墓時代與2011年發掘的墓葬相同,為東漢時期的墓葬,雖然早年被盜,但積炭和合葬這兩種喪葬習俗在該遺址為首次發現,依然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2016年6號區域
6號區域,位於牡宜遺址東部,共發掘10×10m完整探方2個,不完整探方2個。發掘區域地層堆積從地表至生土面平均深度約100厘米,共6層。4層以下為早期文化堆積。發現的遺蹟現象主要為柱洞、灰坑和灰溝。其中灰坑8個、灰溝11條、柱洞300餘個、黃土面1個。早期遺蹟之間存在打破關係,結合地層學反映出該區域早期遺存延續時間不長的情況分析發掘區域的某些建築在短時間記憶體在改造或重建現象。
2016年9號區域
9號區域,位於牡宜遺址最西端,勘探表明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共發掘10×10m完整探方2個,不完整探方2個。發掘區域地層堆積較為簡單,從地表至生土面平均深度約40厘米,共3層。2層和3層為早期文化堆積。發現的遺蹟現象主要為柱洞、灰坑和灰溝。其中柱洞200餘個、灰坑74個、灰溝1條。推測為青銅時代的遺存(至少早於東漢),初步判定其性質是手工業和居住並存的綜合性遺存。
2016年2號墓葬
3號區域清理的2號墓葬,地表有高約1.5米的封土堆,因為農業生產,封土堆僅殘留約五分之一。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口大底小,墓口長約4.7米、寬約2.6米,墓底長約4.2米、寬約2米,深約0.9米,平底,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該墓為典型的漢文化墓葬,時代在東漢至魏晉時期。
牡宜遺址
牡宜遺址2號墓葬

文物遺存

2011年4號、5號墓葬
M4、M5出土隨葬品,以銅器、鎏金銅器、漆木器為主,有鐵器、金器、玉器等;種類包括了炊器、食器、酒器、禮器、樂器、儀仗器、生活用具、兵器等,既有中原地區常見的器形,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器形與紋飾。各墓中鎏金銅器非常普遍,所出銅鼓均為已發現的石寨山型銅鼓中的最高級別。M4腰坑內隨葬的金腰扣,龍虎搭配圖案,含蓄地反映了皇權與王權的關係,應為中央王權賜予地方諸侯的象徵身份的信物,可能為王族墓葬。
牡宜遺址
牡宜遺址出土金腰扣
2016年6號區域
出土遺物主要為數量較多的陶瓷片、少量銅箭鏃和銅器上的殘件、礪石和一塊疑似煉渣。陶片有兩大類,一類是夾砂陶,陶色有褐色、紅色等;另一類是硬陶,火候極高,陶色有灰、紅等,某些表面施青釉。瓷片為灰胎,火候要遠遠高於、吸水率要遠遠低於硬陶,表面施釉。此類遺物同南方地區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同類遺物一致。陶瓷片均為殘片,沒有發現完整器,從殘片分析,硬陶和瓷器以罐類居多,夾砂陶器以罐和釜居多。製作方式方面瓷器為輪制,硬陶和夾砂陶為手制後慢輪修正。陶瓷片表面裝飾格線印紋和幾何圖案印文。另外發現兩塊繩紋瓦殘片。銅箭鏃數量較少,共3件,型制短小;銅器殘件殘損嚴重,很難辨認器型。礪石發現2塊,表面磨礪面明顯。
2016年9號區域
出土遺物主要為數量較多的陶片、少量石范和紡輪、一定數量有人工使用痕跡的石塊、紅燒土塊、疑似煉渣和疑似礦石。陶片多為夾砂褐色陶,沒有發現完整陶器,從殘片看絕大多數是一種圈足圜底器,另有缽、釜等器型。表面紋飾相對單一,幾乎均為繩紋。石範數量較少,僅有1件可以判定鑄造器型,為靴形鉞。陶紡輪僅發現3件,型制相同,呈圓餅狀,中間穿孔。有人工使用痕跡的石塊形狀多不規整,表面有磨製面、條狀磨槽、圓形坑槽、砸擊面等人工痕跡。紅燒土塊的數量也較多,某些呈土坯狀,應該是爐壁或窯壁的殘留。
2016年2號墓葬
墓室保存較好,出土器物32件,器物保存較差。其中陶器8件,分別是陶壺1件、陶罐5件、單耳陶罐2件;青瓷罐3件;銅器13件分別是銅鏡1件、銅提梁壺1件、銅釜1件、銅盤1件、銅罐1件、銅鐎斗1件、銅缽1件、銅盆1件、鎏金銅環2件、環首銅削1件、其它銅器2件;鐵器7件,分別是鐵夾1件、環首鐵削1件、鐵三腳架1件、鐵削1件、其它鐵器3件;漆盤1件。
牡宜遺址
牡宜遺址2號墓葬出土器物

歷史文化

句町
“句町”是《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和“滇”同時期的部族,也是漢王朝在雲南繼封“滇王”之後的第二個王,在西南夷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2007年搶救性清理的木槨墓和2011年發掘的墓葬出土了銅鼓、龍虎紋金腰扣等大批重要器物。考古發現結合史料記載,證明以廣南縣黑支果鄉牡宜壩區為中心約5平方千米的牡宜遺址是漢代句町王族的活動遺存。

研究價值

牡宜遺址的發掘,為研究西南地區的歷史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學材料;為漢代句町貴族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牡宜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牡宜遺址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黑支果鄉牡宜和阿章村委會所在的壩區及周邊區域。
牡宜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牡宜遺址,路程約66.1千米,用時約2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