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國際花都

牡丹江國際花都

住宅借鑑了歐洲居住建築雅致溫馨,典雅大方的風格。立面設計在充分尊重周邊文化氛圍和建築特色的基礎上,追求一種較純粹的,略帶修飾的居住建築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牡丹江國際花都
  • 性質:建築
  • 所在地區:牡丹江市
  • 容積率:1.9
樓盤簡介,樓盤圖片,其他樓盤信息,

樓盤簡介

一、規劃設計原則
1.以城市總體規劃為準則,符合城市規劃統一規則,適應牡丹江市人文、歷史、地理、氣候、環境等外部因素。
2.創造一個功能合理、環境優美、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鋪設恰如其分的交通、綠化系統、組團布局、空間秩序等,追求 社會經濟、環境綜合效益的整合,為住宅的商品化開發,社會化管理和循序實施創造條件。
3.結合牡丹江當地特定的歷史文化特點和當地具體情況出發,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以“前瞻性”和“可續發展性”為方針。使規劃設計總體布局均好、新穎,交通方便、流暢,環境優雅,樓房朝向良好。通過規劃設計的創新,創造出有特色、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成為牡丹江市獨具特色的甚至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樓盤,同時也為牡丹江地區的整體的形象做出貢獻。
4.力爭在設計理念、建築形式和風格、建築技術和材料設備上有新的突破,增加高科技的含量,通過多種設計手法,融自然、生態、休閒、景觀於一體,建成一個高品味、人文氣息濃郁的自然、生態型住區。
二、總體構思和系統設計
1、總體規劃布局
創造出一個地靈人和的生活福地是本規劃的最終目標,本項目定位為中檔樓盤。我們在小區西北兩側各設定一個主入口,用一條L型小區級道路相連,以一條景觀組團級道路相輔,在小區內形成一條環形車行道路。環道自然的將地塊分成四塊區域,環外東側布置多層,南側和西側為11層的小高層,環內主要景觀區則布置了6棟17層高層。主力大戶型都集中景觀道兩側,從而更好的拓展住宅的景觀面,提升了其實用性,價值品味性。在小區南北兩側部分住宅樓底層設定了沿街底商,在豐富了地塊的業態,提升地塊的商業價值,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也將經濟利益最大化。
2、交通:
●在人氣密集的興隆街和六峰湖路上各設定一個小區的主入口,在沱州街設定一個次入口,以方便居民出行並增加了商業人氣。
●道路設計主要採用“人車分流”的設計思路,在小區內設定一環型路,使交通簡潔便利,流線清晰。以改善本地塊人行安全。做到車行道在外圍,人行道在內。
●小區居住區內部為環繞交通路網,符合人車分流,通而不暢的設計原則。
●居住區內小區級道路面寬7米,組團級道路面寬不小於4米。
●每幢高層住宅部分均設有一個長邊的消防撲救面和一個不小於15米x8米的消防登高場地。
●該小區在設計中考慮地面臨時停車和地下停車相結合的停車方式,其車位數量為總戶數的38%,滿足居民的停車要求。
●腳踏車停放部分利用高層住宅基礎較深的原則便於居民就近存放。腳踏車停放以每戶2輛設定。
3、綠化景觀
小區的綠化和道路入口景觀與集中綠化景觀帶相結合,形成自然的景觀主軸和景觀次軸。基地內部主要景觀軸線為L型的景觀大道,而組團級道路景觀軸把整個小區景觀聯繫起來,形成環道內高品質的景觀視覺空間。設計中很好得考慮了環道內外景觀空間相互滲透、連續流暢,情趣變化,給人帶來花園庭院的享受。景觀與建築空間的結合設定,使建築不用脫離在自然條件之外,而是與自然融為一體。
小區綠地系統分為小區集中綠地和住宅宅前屋後形成的組團綠地,可供居民休憩遊玩。入口集中設定大型集中綠地和貫穿的綠軸,提高環境層次,改善居住質量,使之成為公眾交流活動的中心,同時因地制宜,儘量拉大建築間距,不僅緩解了居民對居住空間的壓抑感,而且也使得宅前屋後綠地擴大,與中心綠地連片,渾然一體,精心設定的建築小品,廣場噴泉,豐富及美化了環境。基地總綠地率為32.2%。
採用了一些局部裝飾與線腳,使立面豐富而不煩瑣,溫馨耐看。另外,充分利用玻璃、金屬等材料來加強建築輕盈、靈秀的風格,以最大限度地融入周圍環境。色調方面則以柔和明快的淺色調為主。建築物造型結合頂部局部退台形成高低錯落的立面輪廓,加強了垂直電梯位置的體塊在長度方向上的節奏性,使其內外交織成一幅豐富多彩的建築畫面。

樓盤圖片

牡丹江國際花都
牡丹江國際花都

其他樓盤信息

容積率:1.9
土地年限:70 樓座展示:多層,南側和西側為11層的小高層,6棟17層高層
建築面積:170000
占地面積:822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