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英

牟英

牟英(1912—1980) 原名翰卿,曾用名陳耀光。河北趙縣人。音樂教育家、作 曲家。1937年參加革命,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音樂。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轉赴山東解放區工作。歷任山東省人民劇團音樂教員、《大眾歌聲》編輯、 新安旅行團音樂指導、山東省人民文工團團長,華東大學、山東大學藝術系音樂副 教授,山東省音樂家協會第一屆主席,第一、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牟英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1980
  • 職業:音樂教育家
  • 原名:翰卿
簡介,作品,經歷,

簡介

牟英和夫人翟曉舟1939年在延安的留影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創作的歌曲
牟英和夫人翟曉舟在1939年延安牟英和夫人翟曉舟在1939年延安
牟英

作品

主要有《我們的吃穿哪裡來》《女兒上前方》《新民主的青年》《保衛和平進行曲》
《軍隊向前進》《打場歌》等,其中的《軍隊向前進》等歌曲在山東解放區廣為流
傳,有很大影響。還創作了山東琴書《蔣介石害頭痛》,山東大鼓《抗美援朝保家
鄉》,器樂曲《沂蒙風光》《生產舞曲》,歌劇《王秀鸞》序曲等。
牟英1952年至1957年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教務總長,副教授;黨組成員.
發表一篇《從沂蒙走來》記山東人民文工團1946年——1950年時期的紀念文章,由現在著名音樂家主音同志寫的回憶錄。
《我的音樂導師——牟英》

經歷

牟英即是我們人民文工團的領導、教員,也是我的音樂導師。人民文工團成立時,總共不過三十餘人。音樂專業人員就更少,記得只有張大經(二胡、京胡)、我(二胡)、張志華(笛子)、楊振興(指揮兼打鼓)姜立田團長(低胡),這樣一個班底。它的能量可想而知,只能為小歌舞節目配樂而已。但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到能為《白毛女》、《王秀鸞》、 《黃河大合唱》等大型歌劇、聲樂作品伴奏。從三、五個人的小樂隊,發展成初具規模的中西混合編制的中型樂隊。這時我已由二胡改拉小提琴,還有高潮、周雨辰、于敏,光是小提琴就有四把,再加上李岩的板胡、張志華的笛子、焦志敏的手風琴等。打擊樂也很象樣子了。演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與牟英導師的指導是分不開的。牟英導師是功不可沒的。
牟英生於1921年,河北趙縣人,自幼酷愛音樂,尤其對民間音樂非常熟悉。1937年12月參加革命,後入延安"魯藝”音樂系學校,在冼星海、呂驥、李煥之等老一輩音樂家的指導下,很快從一個音樂愛好者成為現代音樂家。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牟英調入解放區任山東省人民文工團任教員後任團長。他來我團隊我音樂建設起到決定性作用。在牟英的指導下從原來只能唱齊唱到可以唱混聲合唱,直至能演出《黃河大合唱》這樣的經典作品。記得我團演出的第一首混聲合唱,就是牟英創作的《我們吃的糧食哪裡來》。這首歌反映了勞動創造世界這一主題,曲調氣勢雄偉,堅定有力,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是我團一個保留節目,經常演出,深受民眾歡迎,這首歌當時在山東也較為流行。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名作,是中國大型聲樂作品創作的里程碑之一,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沒有較高的演唱技能和表達水平想完整準確的唱好這部作品是不可能的。我團進駐濟南不久,在牟英親自指揮和指導下,成功地演唱了這部名作,轟動了濟南。排演這部作品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場完整的聲樂、器樂課。排練中他一邊排一邊講,從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風格、特點、聲部是協調、高潮的處理、伴奏的作用、伴奏與合唱的配合等等,一系列的藝術問題可以說都講到了。因為牟英在延安“魯藝”參加過該作品的演出,而且是在冼星海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的,他感受深刻,講的非常清楚,參加排演的所有演唱員、演奏員收穫極大。
在器樂建設上,由原來只能伴奏,發展到既可伴奏又可作為獨立節目演出。我團演奏的第一手器樂曲就是牟英以山東民歌沂蒙小調為素材改編的《沂蒙風光》。從伴奏到獨立演出,重要的是提高了演奏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演奏能力。牟英既是我的領導,又是我的導師,同時也是我的益友。他對學生既嚴格,又耐心。(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