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赫森(Borris M. Hessen, 1893—1938)著。1931年出版。原系作者在國際第二屆科學史大會上(1931年,倫敦)宣讀的論文。針對將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視作純科學的典範的觀念,著力從17世...
牛頓力學屬於經典力學範疇,是以質點作為研究對象,著眼於力的作用關係,在處理質點系統問題時,強調分別考慮各個質點所受的力,然後來推斷整個質點系統的運動狀態;牛頓力學認為質量和能量各自獨立存在,且各自守恆;它只適用於物體運動的慣性參照系;牛頓力學較多採用直觀的幾何方法,在解決簡單的力學問題時,比分析力學...
在力學方面,與機械觀相聯繫的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的概念以及關於質量的定義,都已受到普遍的批評,牛頓對於引力的本質問題也採取了迴避的態度。而牛頓力學的理論框架實際上必然要把引力看作是一種瞬時傳遞的超距作用,這與19世紀發展起來的場物理學是根本對立的。在熱學方面,熵增加原理揭示的與熱現象有關的自然過程的...
1931 年, 第二屆國際科學技術史大會上, 蘇聯代表團的黑森(Hessen)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牛頓力學的發生與發展, 做了題為“牛頓力學的社會經濟根源”的報告。蘇聯代表團的論文結集出版, 取名為《走到十字路口的科學》, 貝爾納為此書專門寫了書評, 發表在右翼的《旁觀者》雜誌上。他思想...
1931年蘇聯學者格森在倫敦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宣讀論文《牛頓力學的社會經濟根源》,開創了從社會方面研究自然科學發展動力的先例。1935年,美國學者默頓發表論文《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科學與社會制度》,開創了科學社會學研究的先例。從三十年代未到六十年代初,英國...
它主張,牛頓力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抽象觀念的根源,都可以在當時物質生產力的狀況中找到。與格森的目標不同,貝爾納並未著力於發現社會的要求如何決定了科學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而是通過考察技術、科學與哲學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試圖表明,科學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中如何既在經濟方面,也在思想結構方面,起著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