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江珧蛤

牛角江珧蛤

牛角江珧蛤,又稱櫛江珧、牛角江珧蛤,通常生活在潮間帶到二十公尺深的淺海的砂泥底質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牛角江珧蛤
  • 拉丁學名:Atrina pectinata
  • 別稱櫛江珧、牛角蛤、牛角蚶、江珧蛤、江瑤、玉珧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雙殼綱
  • 貽貝目
  • 江珧蛤科
  • 命名者: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Comb Pen Shell
簡介,外形特徵,大小,分布範圍,習性環境,經濟價值,繁殖特徵,

簡介

牛角江珧蛤,貝類動物,中國大陸稱作櫛江珧,台灣稱作牛角江珧蛤,是貽貝目江珧蛤科曲江珧蛤屬的一種。主要分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潮間帶到20米深的淺海的砂泥底質中。

外形特徵

殼喙位於前端位置。殼薄。真珠層並未延伸到末端。絞齒缺乏。前閉殼肌痕小,位於前端,後閉殼肌大,位於中央。沒有水管。用前端的足絲附著於底質,以後緣朝上的方式埋於底質。
牛角江珧蛤牛角江珧蛤
殼形如一直角梯形,從殼頂到背部平直,這平直線就是連線雙殼的韌帶。殼為黃綠色,殼上有生長輪。自殼頂有十五到二十條明顯的放射肋。殼內面的背側後端有不發達的真珠層。
貝亮極大,一般長達30厘米,殼呈直角三角形。殼頂尖細,位於殼之最前端。背線直或略彎;腹緣前半部較直,後半部逐漸突出;後緣直或略呈弓形。殼表面一般的有10餘條放射肋,肋上具有三角形略斜向後方的小棘。棘狀突起在背線最後一行多變成強大的鋸齒狀。殼表面顏色,幼體多呈白色或淺黃色,成體多呈淺褐色或褐色。殼頂部常被磨損而露出珍珠光澤。殼內顏色與殼表略同,其前半部具珍珠光澤。韌帶發達,淡褐色,其高度與背緣相等,自殼頂至背緣2/3處韌帶較寬,顏色亦較深。閉殼肌巨大。

大小

殼寬17.6cm。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牛角江珧蛤通常產於日本及中國大陸,而台灣則自台中、台南安平、高雄興達港、中洲、東港直到恆春以及澎湖一帶均有採收到的記錄,尤其以台南到高雄一帶的海域出現最多。
台灣分布 台南市安平,台南縣中洲,屏東縣東港,屏東縣恆春半島,恆春,大樹房,屏東後灣,澎湖,蘭嶼,高雄縣,金門金寧,金城,金沙 。

習性環境

通常生活在潮間帶到二十公尺深的淺海的砂泥底質中,將背側後方的尖端插入砂泥中生活,以過濾水中浮游生物為主,通常都是由拖網船撈獲。
註:根據《 福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野生的櫛江珧為福建省重點保護水上野生動物,如果發現可以向當地漁政管理部門舉報。

經濟價值

櫛江珧是一種很有經濟價值的貝類。其後閉殼肌(肉柱)極發達,約占體長的1/4和體重的1/5,且味鮮美,營養豐富。除鮮食外,可加工乾製成著名的“干貝”,也可製作罐頭。貝殼可作貝雕原料。

繁殖特徵

山東北部近海櫛江珧卵巢成熟度依據外部形態觀察、切片鏡檢、卵子結構分析、卵徑測量和成熟係數計算等分為Ⅰ~Ⅵ期。生殖腺周年內成熟一次 ,並存在形成、增殖、成熟和休止 4個階段。產卵期 6~ 8月 ,盛期在 7月上旬~ 8月中旬 ,性成熟年齡 1齡 ,性比 5 3.5 0∶46 .5 0 ,個體繁殖力 1 73.1 0~ 5 381 .5 9萬粒 ,單位卵巢重繁殖力 2 84.41萬粒 /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