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在流亡中

牛虻在流亡中

《牛虻在流亡中》是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艾捷爾·麗蓮·伏尼契(EthelLilanVoynich)。

基本介紹

  • 書名:牛虻在流亡中
  • 作者:(英)艾捷爾·麗蓮·伏尼契(Ethel Lilan Voynich)
  • 譯者:張礽蓀 顧治洲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1年2月
  • 開本:大32開
圖書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小傳,

圖書基本信息

書號:10072·690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
印刷:1981年2月第一次印刷
印數:1——230000冊
頁數:310頁
原價:0.94元

內容簡介

牛虻在流亡中》(本名《中斷的友情》),是該書的中譯本書名。
讀完《牛虻》後,大家總感到美中不足,不知道牛虻是怎樣在南美洲度過十三年的。每當讀到《牛虻》第二卷卷首“十三年之後”,人們不禁都要關切地提出這個問題。作者仿佛猜透了廣大讀者的心思,於《牛虻》問世十三年後的1908年,又動筆寫了《中斷的友情》一書,描寫牛虻在南美洲的悲慘遭遇及回巴黎後參加義大利亞平寧山區的暴動等不平凡經歷。
《牛虻》足足影響了兩代人,尤其在上個世紀那些個動亂歲月里,這本書成為廣大知識青年堅持將革命進行到底和鞏固“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這一信念的精神食糧。我們認識到的是牛虻的剛強無畏的精神、鋼鐵般的堅忍力量、對敵人的憎恨和輕蔑,以及他那堅貞不屈的人格品質 本書描述了主人公亞瑟逃出祖國後,隱姓埋名,流浪南美的故事。難忘的友情,鮮血淋漓的人生,使這部小說跌宕起伏,充滿懸念…… 本書不僅回答了廣大讀者對牛虻在南美洲生活的關注,而且對中國廣大讀者也很有教益。作者告誡我們:一個革命者怎樣才能達到心靈美。牛虻生活、戰鬥的年代雖然離我們已相當遙遠,但這部書今天讀起來仍會深感親切,受到教益,獲得一些可貴的啟示。

作者小傳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Ethel Lilan Voynich)於1864年5 月11日出生於愛爾蘭的科克市。就在她出生的同一天,她的父親喬治去世。他是一位數學家及倫理學家。這一不幸事件對她的家庭及她以後堅強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艾麗·伏尼契於1885年從柏林音樂學院畢業。1887-1889年僑居俄國彼得堡市,在一將軍家庭中任家庭教師。她同情革命,因此當時俄國的一些革命團體利用她的外僑身份及刀子所在的將軍家庭來掩護,從事革命活動。她經常為關押在監獄中的愛國志士送食,送衣,並傳遞秘密信件。她的丈夫米·伏尼契也是這些愛國志士之一,他在西伯利來服刑期間,從另一難友中得知她在倫敦的地址,後逃到倫敦遂與其認識,來往並產生愛情,1892年結婚定居。在此期間伏尼契曾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導師恩格斯以及俄國的革命家普列漢諾夫相識。他們在政治思想上無疑對她有很大啟發和影響。此外她還結識了當時在倫敦的俄國著名作家赫爾岑和克拉甫欽斯基,他們對她在文學方面的天賦給予高度評價,並在文學領域給了她許多幫助和指導。當時的倫敦也是義大利革命流亡者們雲集之地。她經常和他們來往,於是從這些革命者中汲取了豐富的政治思想營養及源源不斷的文學創作素材,為以後成功地塑造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英雄形象牛虻打下了的堅實的基礎。 艾·麗·伏尼契一生寫了不少長篇和中篇小說,但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遠不及“牛虻”成功。“牛虻”一發表很快就博得了盛譽,被譯成好幾國文字。在我國五、六十年代也曾廣為流傳,發行一百萬冊以上。牛虻的英雄形象曾激勵和鼓舞過我國無數為革命和建設而奮鬥的人,在與帝國主義分子以及與披著宗教外衣進行文化侵略滲透的反動份子的鬥爭中,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艾·麗·伏尼契於1960年卒於美國紐約,享年96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