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莖葉

牛蒡莖葉

牛蒡莖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莖葉。牛蒡分布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具有清熱除煩,消腫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熱頭痛,心煩口乾,咽喉腫痛,小便澀少,癰腫瘡癤,皮膚風癢,白屑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牛蒡莖葉
  • 別稱:大夫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牛蒡屬
  • :牛蒡
  • 採收時間:6-9月採收
  • 毒性:無毒(《藥性論》)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

歸經

歸肺、心、肝經。

功效

清熱除煩,消腫止痛。

主治

用於風熱頭痛,心煩口乾,咽喉腫痛,小便澀少,癰腫瘡癤,皮膚風癢,白屑風。

相關配伍

1、治中風,心煩口乾,手足不遂及皮膚熱瘡:牛蒡葉(肥嫩者)一斤,酥一兩。上件藥以湯煮牛蒡葉三五沸,漉出,於五味中重煮作羹。入酥食之。(《聖惠方》牛蒡葉羹)
2、治喉痹水漿不入:取生惡實莖葉研,塗喉上。兼捶一莖,令頭破,內喉中,差。(《聖濟總錄》)
3、治小便不通,臍腹急痛:大夫葉汁、生地黃汁、蜂蜜各30g。加水煎3-5沸,調滑石末3g服。(《河北中草藥》)
4、治諸瘡及金瘡:用牛蒡葉貼之。(《衛生易簡方》)
5、治急性乳腺炎:(1)牛蒡子葉9g(鮮品30g)。水煎當茶。(《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2)牛蒡鮮葉適量。搗爛外敷。(《內蒙古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絞汁,或熬膏塗。

採集加工

6-9月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牛蒡又名鼠黏草、夜叉頭、蝙蝠刺、蒡翁菜、便牽牛、餓死囊中草、疙瘩菜、象耳朵、老母豬耳朵、鼠見愁、老鼠愁。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壯,肉質,圓錐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棱。基生葉大形,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長20-50cm,寬15-40cm,先端鈍,具刺尖,基部常為心形,全緣或具不整齊波狀微齒,上面綠色或暗綠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簇生於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序梗長3-7cm,表面有淺溝,密被細毛;總苞球形,苞片多數,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鉤曲;花小,紅紫色,均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先端5淺裂,聚葯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葯黃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圓盤狀,著生短剛毛狀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具縱棱,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常栽培。野生者,多生於山野路旁、溝邊、荒地、山坡向陽草地、林邊和村鎮附近。分布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相關論述

1、《藥性論》:“味甘,無毒。”
2、《新疆中草藥》:“苦,微寒。”
3、《藥性論》:“牛蒡單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治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輕。又莖葉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間習習如蟲行風。洗了,慎風少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