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花葉病

牛蒡花葉病

牛蒡花葉病是由牛蒡花葉病毒引起的、發生在牛蒡的病害。該病於每年五月間在越冬的牛蒡上始見,春播牛蒡秋季始發,主要為害成長的牛蒡。染病株葉上出現鮮黃色或淺黃色至黃綠色不正形花葉;幼葉染病致葉形歪斜,老葉染病斑紋白色;炎熱的夏季病症不明顯。

牛蒡花葉病主要發生在秋播牛蒡上。4月上旬始見病株,5月中旬病情穩定,停止發展。乾旱利於發病,栽培粗放、基肥不足、植株生長勢弱、排水通風不良等,均利於病害發生。

牛蒡花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採用化學藥劑及時防治蚜蟲;發病初期,開始噴灑合適的化學藥劑防治該病;搞好田間肥水管理,排水通風,增強植株的抗、耐病力;注意田間衛生,及時拔除病殘株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蒡花葉病
  • 外文名: Burdock mosaic
  • 病原:牛蒡花葉病毒
  • 為害作物:牛蒡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牛蒡花葉病病原為牛蒡花葉病毒(Burdock mosaic virus),屬病毒。病毒粒體為正20面體,無包膜,大小30納米,致死溫度50~60℃,體外存活期24小時。

為害症狀

牛蒡花葉病於每年五月間在越冬的牛蒡上始見,春播牛蒡秋季始發,主要危害成長的牛蒡植株,染病株葉上出現鮮黃色或淺黃色至黃綠色不規則形花葉,有時葉片皺縮不展,植株矮小;幼葉染病致葉形歪斜,老葉染病斑紋白色;高溫時症狀隱退,所以炎熱的夏季病症不明顯,溫度稍低又重新顯症。
牛蒡花葉病
牛蒡花葉病

侵染循環

病原病毒寄主作物為牛蒡及部分菊科植物。該病可在多種寄主植物或病株殘體中越冬,並長期存活。病害再次侵染主要通過傳毒介體辣根長管蚜(學名:Macroshum gobonis)或農事操作時汁液接觸傳染。辣根長管蚜進行非持久性傳毒,即病毒在介體昆蟲體內保存幾小時或更短。桃蚜雖也能傳播,但傳播效率很低。
牛蒡花葉病
辣根長管蚜

流行規律

牛蒡花葉病的發生與環境條件關係密切,高溫少雨、乾燥有利於發病。此外,栽培管理粗放、缺肥缺水、偏施氮肥、植株生長勢弱、土壤板結、瘠薄、排水通風不良等均有利於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1. 防治蚜蟲:由於蚜蟲繁殖速度快、蔓延迅速,必須採用化學藥劑及時防治。牛蒡上的蚜蟲多為黑色,在點片發生時即應噴藥防治。選擇內吸性強的農藥。如50%抗蚜威(辟蚜霧)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10%吡蟲啉(蚜虱淨)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對蚜蟲有特效,且對天敵等安全。其他農藥可選用50%辛氰乳油4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3000倍液等噴霧防治;也可用阿克泰(噻蟲嗪)15~20克兌水100千克,進行葉面噴施。注意上述菊酯類、有機磷類藥劑應交替使用,以防產生抗藥性。同時可採用銀灰膜(大田四周每18~20厘米掛一條膜)避蚜,黃色誘蟲粘紙誘殺蚜蟲(每畝掛約12塊、黃板高出植株頂部25~30厘米)。連續防蚜,消滅傳毒介體,可減輕該病危害。
  2.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菌毒清加細胞分裂素400倍液或病毒殺400倍液;噴灑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隔8~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3. 牛蒡可與高稈作物間作,或在牛蒡四周圍種植髙稈作物,阻止介體蚜蟲遷飛活動。
  4. 搞好田間肥水管理,排水通風,增強植株的抗、耐病力。
  5. 注意田間衛生,及時拔除病殘株,帶出田外。及時剷除田間雜草,尤其是菊科雜草,集中燒毀或深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