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六。具有內消之功效。主治風毒瘰癧,結核腫硬疼痛。
基本介紹
- 名稱:牛蒡子丸
-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六
- 組成:牛蒡子、何首烏、乾薄荷、雄黃、麝香、牛黃、皂莢
- 功用:內消
- 主治:風毒瘰癧,結核腫硬疼痛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附方,
組成
牛蒡子(微炒)、何首烏、乾薄荷各二兩(28g),雄黃(細研)一兩(14g),麝香(細研)、牛黃(細研)各一分(3.5g),皂莢七挺(捶碎)。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末,入麝香、牛黃,研令勻;以水三升,浸皂莢一宿,綏取汁,慢火熬成膏,入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以溫酒送下。
2、現代用法:前四位搗羅為末,入麝香、牛蒡,研令勻;以水600ml,浸皂莢一宿,揉取汁,慢火熬成膏,入藥前末,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於食後,以溫酒下20丸。
功用
內消。
主治
風毒瘰癧,結核腫硬疼痛。
附方
名稱:牛蒡子丸
組成:牛蒡子、川升麻、黃藥子、乾浮萍草、玄參、甘草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彈子大。常含—兩丸,咽津
主治:咽喉內熱毒所攻,生瘡腫痛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一
名稱:牛蒡子丸
組成:牛蒡子、川升麻、黃芩、秦艽、川大黃、防風、白蒺藜、枳殼、黃連、沙參、梔子仁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溫漿水送下,一日三四次
主治:乳石發動,皮膚生瘡,赤腫疼痛,煩熱不止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八
名稱:內消昆布散
組成:昆布、海藻、枳殼、牛蒡子、連翹、防風、玄參、何首烏、牽牛子、甘草、川大黃、皂莢子仁、牡荊子
用法:上為細散。每服二錢,食後煎蔥湯調下
主治:風毒瘰癧腫結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六
名稱:皂莢丸
組成:皂莢、何首烏、乾薄荷、蝸牛於、硼砂、附子、天麻、精羊肉、天南星、半夏
用法:上為末,入皂莢膏,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空心及晚食前授牛膝酒送下
主治:風毒瘰癧,項腋下生如梅李棗核,腫痛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六
功用:內消
名稱:皂角煎丸
組成:皂角、何首烏、玄參、薄荷葉
用法:上為末,與前膏同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白湯送下
主治:風毒瘰癧
出處:《赤水玄珠》卷三十
名稱:皂角膏丸
組成:皂角、牽牛、威靈仙、何首烏、荊芥穗
用法:上為細末,與前膏於同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溫水送下
主治:風毒瘰癧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〇引《瘡科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