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白銹

基本信息,參考文獻,采 集 地,形態描述,相關論述,

基本信息

編 號:PR9.00019
拉丁綱名: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霜霉目
拉丁科名:Albuginaceae
中文科名:白銹科
拉 丁 名:Albugo achyranthis
中 文 名:牛膝白銹
定 名 人:(P. Henn.) Miyabe.

參考文獻

戴芳瀾: 中國真菌總匯, 第 3 頁, 科學出版社, 1979.
Trans. Sapporo Nat. Hist. Soc. 14: 19. 1935; Ito, Mycological Flora of Japan. 1: 145. 1936; Biga, Sydowia 9: 348. 1955; Tai, Sylloge Fungorum Sinicorum. p. 3. 1979.

采 集 地

福建 (78),台灣 (655),雲南 (43),吉林 (282),江蘇 (43, 372),浙江 (43, 372),台灣 (655),四川 (262),台灣 (489, 498),台灣 (489, 498),台灣 (666),四川 (43),雲南 (43)

形態描述

孢子堆主要葉背生,偶可穿透葉正面,白色至淡黃色,粉狀,球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 直徑0.1-1.5mm,散生偶有癒合,孢子堆周圍略有濃綠色暈圈,葉正面相對處呈現紅點。孢囊梗棍棒狀, 單胞無色,20-55μm×12-19μm,平均31.8μm×13.2μm。孢子囊橢圓形、近球形、矩形、倒卵形,單 胞無色,中腰膜稍厚, 13-24μm×9-23μm,平均15.4μm×14.2μm,直徑15μm。卵孢子未發現。

相關論述

牛膝白銹Albugo achyranthis(P. Hennings) Miyabe由Miyabe(1935)根據Hennings(1901) Cystopus bliti (Bivona-Bernardi) de Bary f. achyranthis組合成立的種。 Sawada(1922)曾報導其變型Albugo bliti Kuntze f. achyranthis,我們作異名處理。我國莧科上最早報導 牛膝白銹的是魏景超、黃淑煒(1941),分布於江蘇。Sawada 1992年報告我國台灣有分布。根據我們研究此菌在 國內分布普遍,但為害性不大,可造成中藥牛膝早期落葉。
莧科Amaranthaceae植物上已報導3種白銹,牛膝白銹Albugo achyranthis (P. Hennings)Miyabe與莧白銹A. bliti (Bivona-Bernardi)Kuntze和千日紅白銹A. gomphrenae(Spegazzini) Ciferri & Biga的區分在於前者未發現卵孢子,孢子囊橢圓形、圓柱狀,而 後兩者均發生卵孢子,莧白銹的卵孢子網狀,千日紅白銹的卵孢子平滑。
牛膝白銹Albugo achyranthis(P. Hennings) Miyabe 的孢子囊據我們觀察其形態尚 有近球形、倒卵形和矩形,因此鑑定時宜注意特徵勿與莧白銹混淆,除根據網狀卵孢子 有無外,尤其應注意孢子囊球形為主的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