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初期,牛罵社的地理範圍在今台中縣清水鎮境,北界大甲溪,與大甲東西社相望,東臨大肚山,與岸里大社接境,南與沙轆社為鄰,西到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罵社
- 外文名:Gomach
- 人口:193人(1650年)
- 地理位置:台灣
牛罵社域地處台灣中部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北部、大肚台地西麓(有斷層線,沿此斷層線出現豐富而良好的水泉),牛罵舊社即位在斷層線西側西勢一帶(今清水鎮西社、西寧等里)。依1650年的人口資料,Gomach(牛罵社)人口為193人、58戶。漢人全面性入殖,始於1733年閩、粵漢人入墾秀水十三莊地(今台中縣清水鎮秀水、國姓、頂南、橋頭、田寮、國姓、頂南、橋頭、西社、青埔等里),請墾範圍幾乎囊括牛罵社域範圍之半。隨漢人拓地活動的開展,乾隆年間牛罵社人遷離舊居,並向其東邊大肚山麓位移,形成新社。其位置介於牛罵舊社與埤仔口之間(今台中縣清水鎮南寧、清水兩里)。光緒年間,牛罵人又遠離新社,分別退往大肚山上,在「番仔埔」之北,形成「番仔城」(今台中縣清水鎮楊厝里);於大甲溪口三角形地帶,形成「番仔寮」(今台中縣清水鎮高北里)。無論「番仔寮」或「番仔埔」、「番仔城」,皆是以漢人中心主義的立場對土著居址或持有地之稱。而一如清代台灣其他平埔社群,清中葉以來牛罵人口也有流失現象,遷徙為其中之一重要因素,如1804年社人曾參與中部平埔族移住今宜蘭縣境的活動,目前仍有其族裔聚居清水鎮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