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讀本:克爾凱郭爾

《牛津通識讀本:克爾凱郭爾》內容簡介:他是孤獨的哲人,他是信仰的騎士,他是現代西方存在主義的先驅。作為19世紀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家之一,克爾凱郭爾的許多觀點完全處於主流思潮之外。他對康德和黑格爾的倫理與宗教理論所作的回應,他的主要觀點與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學說的對比,他對人的存在狀況所進行的探究,這些在書中都有評論性的闡釋。

基本介紹

  • 書名:牛津通識讀本:克爾凱郭爾
  • 作者:派屈克•加迪納 (Gardiner P.)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127頁
  • 開本:16
  • 定價:25.00
  • 外文名:Kierkegaard: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譯者:劉玉紅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20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ISBN:9787544732734
  • 品牌:江蘇譯林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牛津通識讀本:克爾凱郭爾》由牛津大學摩德林學院研究員派屈克·加迪納撰寫,闡釋了克爾凱郭爾對人的存在狀況所進行的探究,以及他的思想背景、思想形成過程和基本理論傾向等。國內資深哲學學者劉放桐作序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派屈克·加迪納 譯者:劉玉紅

派屈克·加迪納,生前為牛津大學摩德林學院研究員。作為一名哲學家,同時對繪畫、文學和音樂深懷興趣。著有《歷史解釋的本質》(1961)、《叔本華》(1963)、《克爾凱郭爾》(1988),編有文集《歷史理論》(1959)、《19世紀哲學》(1969)。逝於1997年。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派屈克·加迪納的這本傑作,使克爾凱郭爾的雙重形象鮮活起來:他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個凡人。
——《獨立報》

名人推薦

在某種意義上,克爾凱郭爾代表了為浪漫主義的贖罪,也是對浪漫主義的復仇。
——阿倫特

圖書目錄

前言
縮略語
1生平與個性
2哲學背景
3一個時代的不道德性
4存在的模式
5真實性與主觀性
6自由與自我
7結語
索引
英文原文

序言

劉放桐
譯林出版社約我為他們即將出版的派屈克·加迪納的《克爾凱郭爾》一書寫個序言。我翻閱了該書清樣,感到這是一部介紹克爾凱郭爾哲學思想的優秀著作,值得向讀者推薦。
本書英文原版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通識讀本”叢書中的一種,副標題為“非常簡短的導論”。但作者對克爾凱郭爾思想的介紹實際上超出了“簡短的導論”的範圍。他從克氏的思想理論背景(特別是休謨、康德、黑格爾等人的理論)、其思想的形成過程(包括與費爾巴哈、馬克思等同時代思想家的對比)和基本理論傾向以及對存在主義等往後西方哲學的影響等方面對克氏哲學作了全面、系統和具體的闡釋,可以說是一部相當完整的關於克爾凱郭爾的論著。克爾凱郭爾的思想體系相當複雜,他怪誕的個性以及隱喻和非邏輯的文風更增加了對他的理解的困難。但是本書作者對克爾凱郭爾的理論作了清晰的梳理,讀者從本書的各章節中不難領悟克氏有關思想的脈絡。作為一部通俗著作,本書的寫作很是成功。正因為本書各個章節對克氏哲學的主要內容都已有清楚的介紹,我在此不擬全面提及,僅想結合克氏的生平活動及他反黑格爾主義的基本理論傾向,從西方哲學近現代轉向的角度談一下對他的評價問題,供讀者們參考。
索倫·奧比·克爾凱郭爾(S*9覬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是19世紀上半期的丹麥哲學家和神學家,但他在哲學和宗教上又都具有明顯的反傳統和反潮流個性。這種個性與他的家庭環境和個人生活經歷有一定聯繫,但更重要的是適應了所處時代醞釀著的西方哲學從近代到現代轉向的歷史潮流。
克爾凱郭爾出身於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家庭,其父一直嚴格以舊約的精神治家,使整個家庭瀰漫著濃烈的宗教氣氛。他雖因經商致富,但常為貧窮時詛咒過上帝以及有過通姦行為而自認有罪,擔心上帝懲罰,惶惶不可終日。後妻和五個子女先他逝世,更使他備感震驚,深信這是上帝特意使他領受無窮的痛苦和孤獨。他的這種陰暗低沉的心態對小兒子索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索倫有先天生理缺陷,體弱多病;他雖然聰穎過人,但生性孤僻內向,行為怪誕,以致同其父一樣終生都為有罪和受懲的宗教情感支配。他後來在日記中談到:“我早年的全部生活環境籠罩在最黑暗的憂鬱以及最陰沉的壓抑的迷霧裡,竟至於弄成我現在的樣子,實在是沒有什麼奇怪的。”
克爾凱郭爾1830年進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神學、哲學和文學,他對戲劇、音樂也有濃厚興趣,但這些並未改變他為恐懼和顫慄支配的反常心態。1836至1837年間他曾一度沉醉於放浪形骸的生活,然而這並沒有使他擺脫陰沉心態,反而帶來更大的精神空虛,使他重新陷入了恐懼和絕望之中。1838年其父死後,他本來可以擺脫父親的影響,開始自己的精神生活;當時與一位叫雷吉娜的姑娘的交往,也燃起了他追求新生活的熱情。然而1840年他們訂婚後不久,他重又為恐懼和憂鬱情緒支配,感到在獻身上帝與步入婚姻之間只能二者擇一,一年以後遂解除婚約。以後他的生活更為孤僻,心態也更為反常,甚至近乎瘋狂。克爾凱郭爾正是在這種精神狀態下從事哲學、神學及文學等研究和創作的。這使他必然與西方近代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迥然相異。1841年他在完成碩士論文《論諷刺概念》後曾去柏林聽謝林的反黑格爾的課。他不僅反對黑格爾的絕對理性主義體系,也認為謝林思維混亂,其形上學軟弱無力。1842年5月他回到哥本哈根,靠所得遺產過活。從這時起到1846年完成了其最主要哲學著作。晚年他幾乎將全部精力轉向宗教,寫了大量宗教論著。但正像在哲學上反對傳統的理性主義一樣,他在宗教上也反對對宗教神學作理性論證的潮流,並由此與官方教會發生過激烈衝突。
克爾凱郭爾被認為是使歐洲哲學發展發生近現代轉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實現的轉型的主要內容就是以孤獨的、非理性的個人存在取代脫離人的客觀物質或理性意識的存在來當做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個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活動,特別是厭煩、憂鬱、絕望等悲觀情緒代替感性或理性認知,特別是代替黑格爾主義的純思維、理性和邏輯來作為揭示人與世界及上帝的真諦的出發點,而這也正是他的全部哲學和宗教研究的出發點。
克爾凱郭爾哲學的某些內容被認為得自他個人反常的、非理性的經驗,其中有的甚至還帶有他個人的自傳色彩。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受到歐洲,特別是德國哲學發展中的非理性主義潮流的強烈影響。這種潮流自19世紀以來日益明顯,甚至有取代傳統理性主義之勢。在克氏開始活動的19世紀40年代,曾在德國哲學中占統治地位的黑格爾主義迅速衰落,受到了來自不同方面的批判,其中就有叔本華、後期謝林等人從非理性主義立場進行的批判。黑格爾學派也由之分化解體。青年黑格爾學派越來越傾向於用非理性主義精神來重新解釋黑格爾;對當時德國思想發生過相當大影響的德國浪漫主義作家也有此傾向。歐洲和德國哲學中的這種非理性主義思潮在丹麥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並深深地吸引了克爾凱郭爾。他對謝林之把實在當做個人倫理上的實在的論述,以及德國浪漫主義者企圖在孤獨的個人的主觀體驗中去把握真正的實在和內在的無限性的觀點都極為讚賞,並把它們與基督教傳統中的非理性主義方面聯繫起來。他的哲學正是歐洲哲學和宗教中的非理性主義思潮發展的產物。
克爾凱郭爾明確地把自己的哲學與傳統哲學對立起來,特別是把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的批判當做自己哲學的根本方向。對黑格爾主義的批判幾乎成了他全部著作的一根軸線。他認為,黑格爾哲學的根本錯誤在於把邏輯必然性當做實在的統一性的最高原則以及理性和實在的統一性的保證,並由此陷入了“客觀主義”。因為黑格爾把純邏輯,即純思維或者說客觀精神當做一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統一整體和封閉的系統,當做唯一真實的存在,並企圖由此推論出其他領域的一切。世界無非是這種客觀精神的必然顯露,一切具體的、特殊的存在無非是這個普遍存在的實例,是這個整體中的某一階段中的某一成分。按照這種觀點,個人的存在也是被決定的,因為個人也無非是這種普遍的、純思維的偶然的表現。人的自由是一種被理解了的必然性,人的道德和宗教情感是普遍理性的附屬品。這樣人實際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失去了作出決定和進行選擇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和自由,從而也將使自己忘卻了對所發生的事件的責任,取消了個人從倫理上對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爾哲學是一種用思想整體來犧牲個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學,是對人的地位和尊嚴的一種蔑視。
值得提到的是:克爾凱郭爾在批判黑格爾時,竭力駁斥老年黑格爾派把黑格爾的體系看做是對基督教的充分論證的觀點。後者認為,基督教並不認為理性和信仰這兩種因素是人類精神的兩種相互對立和排斥的東西。儘管它們各有特點、不能相互取代,但它們有著必然的聯繫,形成為人類精神和意識的一個統一整體。從聖保羅開始,基督教就力圖將希臘的理性文化與猶太的信仰文化融為一體,而這種努力在黑格爾體系中得到了最後的完成。黑格爾哲學是對基督教信仰的一種思辨的論證。克爾凱郭爾認為黑格爾主義對基督教和宗教生活以及信仰本身的思辨論證完全是虛妄的。其全部論證都犯了亞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中早已指出的循環論證的錯誤,即把待證明的結論當做前提。黑格爾待證明的結論是他的純邏輯體系的統一性和實在性,然而他卻總是把這種統一性和實在性當做他的整個論證的前提。這樣他的論證必然似是而非。
克爾凱郭爾如同黑格爾一樣企圖把具有單一性和偶然性的個別存在與絕對或上帝聯繫起來,但兩人在建立這種聯繫上方向相反。黑格爾認為唯一真實存在的是作為純邏輯、純思維的絕對,從而企圖用邏輯必然性來建立這種聯繫。克爾凱郭爾則認為真正作為絕對存在的是超越理性思維和邏輯的上帝。每一個人的真正存在和自由是在上帝面前的存在和自由,它們的獲得不是依靠理性和邏輯,而是依靠人與上帝的直接(沒有中介)接觸,即個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上帝的內心體驗,或者說作為可能性存在的人自主和自由地趨向上帝的活動。
總的說來,克爾凱郭爾對黑格爾的批判是圍繞著可能性與必然性、個別存在與絕對(上帝)、信仰與理性等之間的關係來進行的。從克爾凱郭爾駁斥老年黑格爾派關於黑格爾主義是對基督教的最後證實這一觀點來看,他的批判似乎是一種護教論意義的批判。然而,克爾凱郭爾批判的是對理性和邏輯必然性的崇拜,他在強調可能性優先的名義下強調人的非理性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個性和自由。從這種意義來說,他的批判可謂改變了黑格爾哲學所體現的理性主義思維方式,將西方哲學發展引向後黑格爾時代,也就是現代哲學發展的時代。
在克爾凱郭爾在世及死後的幾十年內,他的哲學只流傳於丹麥少數崇拜者圈子裡。1877年丹麥著名文學批評家布蘭代斯(G.M.C. Brandes,1842—1927)對他作過高度的評價。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開始受到德、奧等國一些學者的注意。他對傳統宗教的反叛為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1886—1968)等新正統派神學家所稱道,他在心理學方面的創新思想受到了弗洛伊德的讚許。但只有當本世紀存在主義在歐洲出現和盛行起來後,由於他的理論成了其重要理論來源,克爾凱郭爾才被視為存在主義的先驅而在西方哲學界享有盛名。法蘭克福學派的一些學者也承認他們受到克爾凱郭爾的啟迪。存在主義等當代流派被認為繼承和發揮了19世紀中期以來西方的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作為存在主義先驅的克爾凱郭爾也由此被公認為是這一思潮的重要開創者之一。正因為如此,有的西方思想家認為,“就其一生和著作的影響來看,克爾凱郭爾更多地是屬於20世紀,而不是屬於他自己那個世紀”。
2009年3月3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