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一重大發現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並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這一考古新成果對中國上古時代社會發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產生巨大影響,在遺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女神頭像最為珍貴。這尊頭像是典型的蒙古
利來人種,與現代華北人的臉型近似。眼珠是用晶瑩碧綠的圓玉球鑲嵌而成。遺址中出土的玉雕值豬龍、玉雕鵠鳥(貓頭鷹)等,造型古樸神似,令人嘆為觀止。牛河梁文化遺址 在101國道旁,遼寧凌源與建平交界處有一處人類文化遺蹟,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和遼寧省西部廣闊地域內的先民們創造的一種農耕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前。因1935年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郊區有一座山叫紅山,山體為暗紅色花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紅山文化最早在紅山山後發掘,後來就稱這種考古文化為紅山文化。它的中心區域在朝陽市牛河梁。80年代初,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充分證實了5500多年前那裡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它的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它在國內外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經過多年的調查,紅山文化的分布範圍基本明確。其北界越過西拉木倫河,並有繼續向內蒙古草原深入趨勢;東界越過醫巫閭山,到達下遼河西岸;南界東段可達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脈到達華北平原;西界目前可確定在河北張家口地區桑乾河上游。從現在地域行政劃分講,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兩市區域內最為集中。
1983年,考古專家們在牛河梁清理髮掘時,發現了一個饅頭狀的紅燒陶物。經過挖掘,發現牛河梁南側竟有一座女神廟,數處積石大冢群,以及面積約為四萬平方米的類似城堡或方形廣場的石砌圍牆遺址,還有如下珍貴文物:女神頭像、玉佩飾、石飾和大量供祭祀用的具有紅山文化特徵的陶器。
基本內涵和特徵
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出土的泥塑女神殘肢 第一,從生產工具看經濟城狀況。那時,磨製石器、打制石器和細石器三者共存。石器以大型石器如石斧、石錛、石耜為主,它們與砍伐、起土、墾荒有關,說明農業耕廣而粗放。打制石器、細石器與切割皮肉有關。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牛、羊、豬等家畜骨骼和野生鹿、獐等動物骨骼,說明狩獵、畜牧占很大比重。遺址分布區正處於草原森林向平原過渡的中間地帶,經濟類型屬於綜合性的。第二,從居住地址看生活狀況。居住遺址分布稀疏,位置在較高的山崗上,多在南坡,高出河床10—40米,文化堆積層薄,反映居住不夠穩定。有的遺址群已有等級之分,小遺址群(4—5千平方米)圍繞大遺址群(3—10萬平方米)。大遺址群出土玉器等高級品,附近分布積石冢、陶窯區和玉器作坊,說明已產生中心聚落。房址多為方型半地穴式,並出土成套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說明獨立性的社會單元已存在。第三,從陶器特點看文化聯繫。紅山文化的夾沙灰陶,多為圓筒器,形制簡單,壓印之字紋。我國整個東北地區以至亞洲東北部都有這種陶器,可見它的共性。紅山文化的泥質紅陶多為缽碗盆類、瓮罐類,彩陶以黑彩為主,與我國黃河仰韶陶器相近,都加飾壓印之字紋,表現了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融合程度比較深。
成就意義
牛河梁遺址屬於紅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至5000年。該遺址1981年被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該遺址第十六地點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6年同大運河一起,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遼寧凌源牛河梁女神廟遺址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一直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故鄉,但遼寧牛河梁重大考古發現,說明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已故古史學家李濟在其著述中寫道:“兩千年來中國的史學家,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以為中國的民族及文化都是長城以南的事情……我們應當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腿,到長城以北去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裡有我們更老的老家。”而遼寧西部牛河梁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的發現,證明5000年前這裡確實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發現將中華文明史由夏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藝術傳說
牛河梁文化遺址 在華夏子孫中,很多人都聽說過“女媧補天”的故事,但多少年來,是否真有“女媧”其人一直是個謎。日前記者到遼河流域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採訪,驚喜地獲知這裡許多重要的發現都與女媧有關。紅山女神像手臂,有真人骨。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村,是一處原始社會末期的紅山文化遺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遼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一座女神廟,並在廟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與真人一樣大的泥塑女神頭像。在牛河梁遺址考古工作站複製的女神頭像,她面部為朱紅色,兩顴突起,圓額頭,扁鼻樑,尖下巴,是典型的蒙古利亞人種,與現代華北人的臉型接近。女神的眼珠用兩個晶瑩碧綠的圓玉球鑲嵌而成,顯得雙目炯炯。女神頭像同時出土的還有6個大小不同的殘體泥塑女性裸體群像。牛河梁女神廟出土的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藝術概括可與西方的維納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內帶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專家推測有可能是人骨。聯繫中亞曾有在人頭骨塗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現實中的人物為依據塑造出來的。這就不單單是藝術造型了,女神頭像可以作為研究古代中華人種學和民族史的典型標本,它使億萬中華子孫第一次看到用黃土模擬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古籍記載中,女媧的第一大功勞就是“摶黃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帶有肢骨的塑件,與古籍記載有驚人的相似。有專家據此推測,遼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廟可能就是當時的原始古國對女媧的一種回憶、崇拜,而古代傳說中最高統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舉行。牛河梁文化遺址 “金字塔”頂,煉“女媧石”的地方:
在距離牛河梁女神廟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經初步發掘證實,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築起來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徑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內石圈直徑為60米,外石圈直徑約為100米。夯土層次分明,估計總土方量在數十萬立方米以上。
小土山的形狀為圓錐形、小抹頂。上面是用3圈石頭圍砌起來的,每一層石頭伸進去10米,高度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頭圍砌起來。圍繞小土山周圍的山頭上,還發現有30多座積石冢群址,整個積石冢群都是圓錐形、大抹頂,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樣的。故考古專家將其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當初發現這座“金字塔”時,山上到處散布著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之”字紋彩陶片以及冶銅坩堝片。而“金字塔”頂部是煉銅遺址,有1500個煉紅銅的坩堝,每一坩堝約有1尺多高,鍋口約有30厘米,像現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
那么,這座“金字塔”式建築物到底是乾什麼用的?目前學者們說法不一,有的認為這可能是遼西原始文明古國用以祭天的壇;也有人認為是王者的陵墓;還有人推測與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有關。牛河梁大金字塔頂煉紅銅的遺址,與“女媧補天”神話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的情節十分吻合。
無足玉龜,女媧“斷龜足”的佐證:牛河梁文化遺址 考古工作者又對圍繞大金字塔周圍的小金字塔群進行了部分發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一座積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頭部兩側有兩個大玉環,胸前佩帶著雙龍相交的勾雲形班次佩,頭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鐲。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死者雙手各握一玉龜,一雌一雄,相配成對。我國著名考古專家蘇秉奇先生認為,玉龜可能是當時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圖騰崇拜物或保護神。當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時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這個氏族的標誌即圖騰神,以返回他們的始祖。另據專家考證,遼寧、吉林兩省一帶農村的民俗現在仍很流行龜崇拜,男女青年結婚時,房頂上都要貼一幅四龜相交的大團花式圖案剪紙。在另一座積石冢里,考古人員發現了伴有20餘件玉器的墓葬。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綠色玉龜。奇怪的是,這兩座積石冢中出土的玉龜均無頭無尾無足,渾然一體。它到底意味著什麼?聯想到古籍記載中女媧補天時“斷龜足以立四極”的神話傳說,這個無頭無尾無足的玉龜不也與神話傳說相契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