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拉樁

牛拉樁

農曆的三月二十日澤州縣下村鎮大南莊有個古廟會,大南莊的古廟會非常熱鬧,真可謂人山人海,號稱澤州第一廟會,那么究竟為什麼周圍的村民要來這裡趕這個廟會呢?原來這個廟會上要表演一種“牛拉樁”的民間故事。“牛拉樁”究竟怎么個拉法,它又有哪些優美的民間傳說,本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節目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拉樁
  • 地理標誌:山西晉城澤州縣下村鎮
  • 非遺級別:市級
二00七年五月六日,即農曆三月二十,我們前來澤州縣下村鎮大南莊趕廟會。廟會開始前我們就在路旁看到三輛裝扮一新的“牛車”。當地人稱“牛拉樁”。
採訪:澤州縣下村鎮大南莊“牛拉樁”民間藝人 李蘭奎:早先的牛拉樁呀,是指牛車,樁在牛車上,下邊是一根主桿,後邊是個車,後邊的軲轆是鐵軲轆,上邊以後就改成鐵樁,以前我小時候就聽說,以前全部是木頭,軲轆也是木頭,上邊的樁也是木頭,在我8歲的時候,1957年我坐的時候,車桿還是木頭的,還是那個樣子,上面壓上沙袋,為了穩定住它,上面太重 ,五六米高 ,六七米高,1957年以後就停辦了。
採訪:澤州縣下村鎮大南莊村支書李雙珠:就是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根據民眾的強烈要求,根據民眾的反映,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掉,所以說我們1985年,1986年,把它才恢復起來,恢復起來現在的街道寬了,為了穩固,為了安全,我們設定在汽車上,就是說汽車是鐵牛。根據時代的發展,根據下邊趕會的給我們提出的建議,說是你這個汽車,說牛拉樁就是牛拉樁,不能用汽車,今年呢,大家一致說,改成直接用牛拉,一個是重量夠重了,下邊配重不好,害怕影響安全,後來經過深思熟慮以後,說焊制一個鐵的,原來是木製結構的,現在是鋼架結構,加上液壓升降,高度儘量縮小,結果焊下來以後,做下來以後,就是本村村民做的,原來請礦務局的技工,收費太高,村裡邊會搞電焊的說我們弄,三個年輕人,就是仿造原來的造型,今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搞了這三個樁。
大南莊古廟會,又稱“牛拉樁”廟會,國為每年在廟會上要表演牛拉樁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所以前來趕廟會的人特別多,爭相目睹“牛拉樁”的盛況。
一般在“牛拉樁”出場之前是故事表演,四鄰八村的鄉親們都帶著自己早已排練好的故事節目前來助陣。有傳統的《唐僧取經》、《抬花轎》、《竹馬》、《旱船》等,近年來又加入了不少具有時代氣息的節目,如吹打樂、銅管樂、街舞、健美操等。這些精彩紛呈的民間表演,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地方風俗民情,另一方面起著招徠觀眾、引人入勝的作用,為“牛拉樁”的出場作好了應有的鋪墊。
現在“牛拉樁”就要出場了,首先是“鼓王”鑼鼓樂隊在前方帶路,車上載著直徑將近兩米的大鼓,車後跟著直徑一米多的大鑼,再加上五、六十人組成的威風鑼鼓隊,浩浩蕩蕩,鼓樂齊鳴一時間把大南莊古廟會變成了沸騰的海洋。
“牛拉樁”徐徐向會場走來,身著傳統服裝的村民,用勁牽扯著打扮一新的耕牛,牛車一般採用獨轅牛車,兩頭牛分別在車轅的兩側拉套前行。車上立有高達六米左右的主樁,由主樁派生出十五支左右的子樁,子樁上坐的是一組戲劇人物。
據傳說,“牛拉樁”始創於元代中期,說的是有一年古廟會前,村中社首按姓氏攤派裝扮故事,在京城為官的捐了鑼鼓二十面,在漢口經商的捐了十乘走裝車輛,本地冶鐵大戶置備了十艘旱船,唯有張家無人資助,籌備不起故事,正在發愁之際,張家有一年輕後生想出了“牛拉樁”。
採訪:大南莊村退休幹部李守義:大南莊這個牛拉樁呀,相傳是在元代中期,我們村上呢相傳有一位年輕人,叫張靈,非常聰明,什麼活計他一看就會,有一天,大家議論這個3月20廟會,要辦這個故事,他就想了個辦法,他說咱們可以用牛拉樁,用牛拉樁,辦上三齣戲,一想以後,他講了以後大家都同意,他就把方案拿出來以後,那會兒不叫什麼方案,拿出來以後就是弄了這么三個樁,三個樁,有主樁,有支樁,像我小時候,我父親,我和我這家庭的小子女們,都坐過這個樁,每年廟會,這個村人非常多,應該說號稱過去的晉城縣的第一廟會。
那么選誰坐樁呢?族人都推薦小孩子坐樁,一來是鍛鍊年輕後生的膽量,二來為節目增添喜慶氣氛,按照傳統習慣,坐樁人物分為三個戲劇人物故事,分別坐在三輛牛車上,這三個劇目為《天門陣》、《三陰陣》和《黃河陣》。
採訪:大南莊村退休幹部李守義:三個樁是有三齣戲,這三齣戲,頭一個樁是《天門陣》,那就是宋朝楊六郎破天門不行,最後穆桂英才與楊五郎,把這個天門陣給破了,和遼國打仗,第二樁呢是《三陰陣》,《三陰陣》就是朔陽城那個,就是我們那個唐主,在朔陽城被困住以後,程咬金搬兵讓秦瑜去破陣,破他的三陰陣三個陣 ,破了以後把唐主救回來了,唐主救回來了,最後一樁叫什麼呢,叫《黃河陣》,《黃河陣》是商周時候,那時候有趙公明,雷震子, 雲霄,碧霄,魄霄,姊妹三,最後破了黃河陣。
“牛拉樁”在大南莊古廟會上一亮相,引來了無數鄉鄰前來觀看。張家故事在廟會上一舉奪魁,傳說當時河南懷慶府有一王員外非常讚賞,也想在家鄉仿造。
採訪:大南莊退休幹部:李守義:我們村的老人,我祖父傳說過,河南懷慶府有一家員外,看了我們這個牛拉樁以後,他回去想做,就把我們這兒的張靈請過去,請過去以後就做了兩個樁,比我們的低,方圓這個米數都比我們小,後來他弄起來以後,河南這個員外就想讓他留在那裡,並且想招為家婿,但是他還是回來故鄉,河南懷慶府至今流傳著:“想看牛拉樁,騎驢大南莊”他說大南莊是牛拉樁的故鄉。
大南莊的“牛拉樁”起源於元代,盛行了清代和民國初年,共和國成立之後,村民懷著對新生活的熱愛,使“牛拉樁”這一民間故事又熱鬧過一段,可惜在“文革”中,“牛拉樁”被迫停演。
採訪:澤州縣下村鎮大南莊村支書李雙珠:中間停過一段,停過一段以後,我們當時就把戲劇服裝呀,牛拉樁上面坐的人物的服裝和鐵制的東西全部報廢了,把那個鐵打成其它工具,農具了,那服裝呢做了被子了,門帘了。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地方經濟的逐步好轉,“牛拉樁”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再度復活,在村民們精心的設計下,“牛拉樁”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了古廟會上。
有多少個故事在大南莊的街道上上演,又有多少掩飾不住的喜悅洋溢在村民們的臉上。在對“牛拉樁”這一民間傳統藝術的採訪過程中,我們聽取最多的就是“變”,從古老的木質牛車變成了汽車,又從汽車變回到鋼架結構的牛拉車,其中體現了多少鄉親們對這一傳統藝術的珍視和熱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