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學禎,原籍山西省清徐縣,自有喜歡晉劇。11歲進入村劇團,得到回鄉藝人時羨仁傳授;1963年拜“晉劇鬚生大王”丁果仙為師;退休後,牛學禎或教授或輔導,廣納弟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學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清徐縣
- 職業:戲曲演員
- 畢業院校:張家口戲曲學校
- 師父:時羨仁
- 性別:女
基本信息,個人經歷,
基本信息
牛學禎原籍山西省清徐縣,自幼喜歡晉劇。
個人經歷
11歲進入村劇團,得回鄉藝人時羨仁傳授,白天上學,晚上學戲,學演鬚生戲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她15歲時即能演出 《蘆花記》《金水橋》《九件衣》等10多出鬚生戲,成為清徐縣當時小有名氣的“女紅”。 那年恰逢 “晉劇旦角皇后”、行內人稱“筱桂桃”的張家口戲曲學校副校長楊丹卿到山西招收一批有表演功底的學生。在當時看來,牛學禎的基礎不差,從外形看個頭方方正正、表情正直嚴肅、嗓音醇厚,符合鬚生演員“方、正、嚴”的要求,雖然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但唱功絕對不比戲校的學生差,於是她順利入選,1957年成為張家口戲曲學校的一名學生。
牛學禎藝術道路的更大轉折是發生在1963年拜“晉劇鬚生大王”丁果仙為師。“直到現在我都經常聽丁老師的錄音帶,跟著丁老師的唱腔、發音還在糾正著自己什麼地方唱得不好。”提起丁果仙,讓牛學禎回憶起了1984年《龍城二嬌》在太原的演出。“求婚”一場戲裡,幾句唱剛落音,台下就掌聲雷動,“行,果子味,有這幾句就站住了”。
牛學禎灑脫大方、韻味醇美、噴口有力、咬字清晰的丁派唱腔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被公認為是“晉劇第二故鄉”張家口的丁派傳人。
鼎盛時期挑大樑
“走到哪兒紅到哪兒。”一些老人提及牛學禎都是這樣的印象。牛學禎當年在大眾影劇院的一出《十五貫》,演出超過百場。當時人們這樣比喻,《十五貫》號稱“十五萬”,這場戲,人們猜測,牛學禎為晉劇團賺了十五萬元。
牛學禎笑言,那個年代恰好是1976年以後老戲再次恢復演出,人們壓抑許久的熱情被釋放。劇團不管是到哪兒演出,幾乎都是場場爆滿,尤其是在農村一帶,戲散後一些老鄉擠在牛學禎的住處不走,一定要看看台上的鬚生到底是男扮還是女扮。“不能讓台下觀眾看出你是女演員,更不能帶脂粉氣。”時至今日,牛學禎一直銘記著丁果仙老師的教誨。
在不斷的交流演出中,牛學禎經常得到一些名家的技藝傳授。她大膽吸收秦腔、蒲劇、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唱腔中的聲腔元素,逐步形成了她字切韻諧、醇厚寬宏、剛柔相濟、行腔潤腔穩健細膩的演唱風格。她塑造的人物,能準確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情緒脈絡,注重氣質和風度,從而運用不同的藝術技巧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體現出男性的陽剛之美。
牛學禎的角色分量也越來越重,她總在農村的首場戲中擔綱主要角色。一出體現老戲唱功的 《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經常作為首場戲,一直跟隨到了她退休。
時間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牛學禎看出來了,電視中歌舞、曲藝等文化娛樂的出現,衝擊了戲曲。
繼續傳承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