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羅源縣碧里鄉牛坑村,位於福建羅源灣北岸碧里半島,距離縣城二十八公里,東接廩尾村,西連溪邊村,南面羅源灣,北靠下廩山。與連江馬鼻,坑園隔海相望,海岸線長2.3公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是個典型的漁業村。
基本介紹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交通概況,旅遊概況,歷史古蹟,所獲榮譽,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福建省羅源縣碧里鄉牛坑村,位於福建羅源灣北岸碧里半島,距離縣城28公里,與連江馬鼻,坑園隔海相望,背山面海,海岸線長2.3公里,是個典型的漁業村。下轄坑頭裡,魚池頭,鋪岱,牛坑,下蓮幾個自然村。全村人口3000多人,800多戶,全村90%以上人口從事養殖鮑魚,龍鬚菜,海帶。全村有大面積的灘涂,生長著大量螃蟹,蝦,章魚,貝類等。隨著養殖業的不斷發展,不少年輕人回村養殖鮑魚。2016年為回響福州市及羅源縣政府號召,建設羅源灣北岸港區,牛坑村進行養殖業退養,為羅源港航道暢通讓出養殖海域,牛坑村民作出巨大犧牲。
牛坑村山上石頭多土少,海多田少,歷史以來被稱為全縣比較窮的村之一,早在90年代以前由於生活條件不好,煮飯燒柴火,山上植被遭嚴重破壞,後來家家戶戶用上煤氣灶,電磁爐等,不用上山砍柴了,山上植被也好了,青山映滄海的景象又出來了。到1980年代出生的小時候還很難吃上米飯,基本以地瓜飯為主食。1990年代基本以養殖海帶紫菜為主,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0元,2000年以後全村開始推廣養殖鮑魚,龍鬚菜(專供鮑魚吃),幾年以來村家庭年收入都在30萬到60萬甚至更高,並且僱傭了大量四川,貴州等外來人員來養殖鮑魚。家家戶戶建起了三四層小洋房,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變化。
歷史沿革
牛坑村宋朝屬福州府羅源縣常熟鄉招賢里,明朝洪武至成化年間屬常熟鄉賢一里,清朝屬賢一里玉廩鋪中廩村,民國初期屬於羅源第一區碧廩鄉,民國35年屬鑒碧鄉,當時管轄碧梅、東杞、鑒一、鑒二、鑒三、濂吉、蓮尾、牛坑、廩溪、洋澳。民國35年首次將該村命名為牛坑村沿用至今。牛坑村由廩頭(古稱上廩)、溪邊、牛坑村(古稱中廩)、廩尾(古稱下廩)幾個行政村環抱成牛坑灣,因為有廣闊的灘涂,所以這一帶別名下廩灘。
交通概況
陸路:牛坑村有兩條公路,一條村前的縣道和一條村後的四車道羅源灣北岸疏港公路。牛坑村鄉村水泥路可通往縣城,另羅源灣北岸疏港公路,路面寬24米也已經通車了,距離228國道不足八公里。每20分鐘左右有一班車通往城關,耗時大約40分鐘,票價12元,一般通車時間為6:00到18:00, 另外還有大量的士和私家車包車到縣城關約80元錢,拼車的話大約只要20元每人,晚上6點以後只有私家車或的士才有到城關。將來疏港貨運鐵路也將延伸至牛坑灣,並設牛坑灣站,另外還將修建一條高速公路連線瀋海高速。牛坑有良好的港口資源,牛坑灣圍墾工程已經過省政府批准,未來牛坑灣將建成碼頭和物流基地,並成為台商投資區。
水路:牛坑村水路發達,各類大小船隻通往海上魚排,未來將建成萬噸碼頭,停泊大型貨船。
旅遊概況
牛坑村風景優美,牛坑灣灘涂面積大,是夏天的旅遊好地方,退潮後可以和漁民一起到灘涂上抓魚,抓螃蟹等,體驗灘涂樂趣。漲潮時可以坐著漁民的船(一般不需要錢)出海去漁民海上的家體驗生活,裡面養殖著鮑魚,漁民們吃住都在海上,可以過過海上田園生活,還可以在魚排上釣魚。冬天時候牛坑灣看日落也是不錯的選擇,冬季牛坑灣經常出現海上日落奇觀。牛坑村山上怪石嶙峋,這在省內還是極少見,但由於未開發,如去山上必須要有當地人當嚮導。如果要出海的話必須詢問當地人潮水時間且有當地人帶領,大膽的問,牛坑人是很熱情的,問路儘量問年輕人,因為有些老人家不會國語。另外牛坑村每年的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四中的兩天會舉行大型的游神(臨水夫人、田公大元帥)活動,這兩天通宵的游神活動體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是當地流傳幾百年的傳統了。
歷史古蹟
牛坑村現存的古蹟有牛坑岩下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坑頭裡大聖宮(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金吾萬聖宮、居士林(始建於宋治平元年,即1064年、故名三學寺,毀於年代不詳,後異地重建命名為居士林)下蓮白馬尊王宮(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等。
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福建省愛衛辦列入“福建省衛生村”擬命名公示名單。
地圖信息
地址:福州市羅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