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利崗

牛利崗

牛利崗[Niúlìgǎng] 歷史地名。位於廣州市天河區興華街道轄內。清嘉慶年間建村,起名牛利崗36村。因所在的山崗狹長而起伏,形似牛利,故名。

牛利崗村地處天河區興華街道東北面,是一個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是面積約0.5平方公里的古老村落。

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利崗
  • 地理位置:廣州市天河區興華街道 
歷史沿革,歷史文化,地名由來,客家文化,文物遺蹟,

歷史沿革

據牛利崗村村志記載,清朝中晚期,有曾、劉、熊等姓氏族人從五華、惠州、梅縣等地陸續遷徙而來。其中曾姓人家為開村始祖,於清嘉慶年間在牛利崗鑿井定居。
1996年,牛利崗社區居委會成立。除了牛利崗村,附近的荔枝崗村、大塘崗等也併入該居委會。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牛利崗村人說牛利崗原是一個山崗,自北(現梅花鋁材廠)向南(現牛利崗南街)由高向低延伸,頭大腰細尾尖,就像一條伸出的牛舌頭,因此得名。舊時山崗的位置現今那裡已被開發成商品房小區。
形似牛舌為何不叫“牛舌崗”而稱“牛利崗”是因為凡事講求“好意頭”,“舌”與“蝕”同音,為避忌“蝕本”“虧損”之意,遂將“舌”改為“脷”,有“豬脷”“牛脷”等說法。後來因為圖方便,村民將“牛脷崗”寫成“牛利崗”,既簡化了筆畫,也表達了村民對“大吉大利”的希冀。

客家文化

從前在牛利崗村,家家戶戶都忙於耕種,後來經歷從村到城的轉變,農田漸漸消失,往日的田間地頭建起了樓房。許多村民將家裡的房屋出租,漸漸搬離舊村。如今的牛利崗社區以外來人口為主,但仍有不少老村民堅守這裡,延續著屬於牛利崗村的記憶。村中客家人獨有的宗祠、民謠、民諺、山歌等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及風俗習慣,仍在傳承。
為了傳承客家文化,增進鄰里情誼,牛利崗社區每年都會組織開展豐富的社區活動,最熱鬧的莫過於“客家美食節”,由居委會組織,讓居民以客家菜為主題進行廚藝比拼,通過美食搭建起鄰里溝通交流的平台。無論是租住在此的“新牛利崗人”還是土生土長的“老牛利崗人”,大家共聚一堂,齊齊品嘗客家菜餚,暖胃又暖心。這樣一個“大家庭”聚會,既描摹了現代都市鄰里和諧的美好模樣,也留下了專屬於牛利崗的幸福味道。

文物遺蹟

在牛利崗南街的偏巷裡,有一口清澈的水井。這口井名為“伯公古井”,於清嘉慶年間所鑿,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當地村民喜歡稱它為“龍伯公井”。
牛利崗
牛利崗古井
關於古井的來歷,在建村初期,村中有曾、劉、李三大姓氏,其中以曾氏家族最為龐大。當時曾氏家族中有一懂風水的先祖認為此處是村中龍脈,是水源穴位點,在此挖井一定泉涌不息。果不其然,水井挖好後,與村內其他水井相比,此井出水快,水質清,常用常有。當村中其他水井的水不夠用時都要此井支援,緩解全村用水之困。又因牛利崗村民是客家人,“龍伯公”在客家方言中是掌管水的土地神,因而村人稱該井為“龍伯公井”並立碑為志。
牛利崗
牛利崗古井
在牛利崗村,每個姓氏宗族都曾經有自己的水井。但隨著歲月流逝,有的泉眼枯竭,有的遭遇填埋,唯獨這口龍伯公井水源不斷。在20世紀50年代,此井還曾為轄內梅花半導體廠作出貢獻。彼時,導體廠組建期間工業用水和職工生活用水嚴重不足,廠領導得知距離廠區不遠的牛利崗村有一口水井,在徵得村民的同意後在此井拉了一條明管用發電泵將水輸送到廠內,解決了工廠的用水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