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伴木

牛伴木

牛伴木,中藥名。為忍冬科植物呂宋莢蒾Viburnum luzonicum Rolfe的莖葉。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具有祛風除濕,活血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牛伴木
  • 別稱:果綠勒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川續斷目
  • :忍冬科
  • :莢蒾屬
  • :呂宋莢蒾
  • 分布區域: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採收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呂宋莢蒾又名細葉火柴枝樹。落葉灌木,高達3m。幼枝、芽、葉柄、花序及花萼均多少被黃褐色或淡黃褐色簇狀毛。葉對生;葉柄長3-10mm;葉紙質或厚紙質,葉片橢圓狀卵形、卵形至寬卵形,長3-8cm,寬2-5cm,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外展齒牙,上面暗綠色,在放大鏡下可見無柄的透明微小腺點,側脈5-7條,伸達齒端,與中脈在葉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復傘形式聚傘花序常生於具一對葉的側生短枝之頂或頂生小枝上,直徑3-5cm;總梗無至長達1.5cm,第1級輻射枝5條;花生於第3-4級輻射枝上;花萼長1.5mm,萼齒三角形,微小;花冠白色,輻狀,直徑4-5mm,外被簇狀短毛、花冠裂片長於冠筒;雄蕊5;花柱長於花萼,連柱頭長1mm。核果卵圓形,長5-6mm,紅色;核甚扁,寬卵形,長4-5mm,直徑3-4mm,有2條淺腹溝和3條淺背溝。花期4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700m的山谷溪澗旁疏林、山坡灌叢中或曠野路旁。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枝、葉:用於跌打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