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齩癰

是因熱毒蘊結於真牙處,血敗肉腐,以發熱口臭,一側真牙齦咬合處紅腫疼痛,張口困難,潰後溢膿為主要表現的癰病類疾病。西醫學智齒冠周炎(膿腫)及其所引起的頰間隙感染、嚼肌間隙感染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牙齩癰
  • 就診科室:口腔科
  • 常見發病部位:牙
  • 常見病因:風熱犯齒,繼則胃火熾盛,燔灼齦齒
牙齩癰背景,診斷要點,鑑別診斷,西醫學中主要相關疾病認識,

牙齩癰背景

本病最早見於清代尤乘《尤氏喉科?辨證》,其謂:“牙咬癰,生於牙盡咬中,牙咬緊閉。此症初起勢盛,至夜尤甚。然終不難愈,不害命也。”此後,清代其他喉科專著亦有論述,也稱咬牙風、合架風。
本病以18~30歲青壯年多見。失治或誤治,有可能並發齒槽風。
【病因病機】
本病早期多屬風熱犯齒,繼則胃火熾盛,燔灼齦齒。
真牙萌出時間一般在18~25歲左右。此時常因位置不夠,萌出力弱,造成異位或阻生,致食物殘渣滯留齦間,蘊積化熱;或素有陽明蘊熱,復感風熱邪毒引動,循經上攻,灼腐齦肉,化膿成癰。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一側下頜真牙處疼痛,遇咀嚼食物碰到腫處疼痛加重,並有牙關緊張,張口受限,隨病程進展而加重,甚則吞咽困難、同側腮頰腫脹。
2.局部檢查 患處真牙牙位不正或未完全萌出,牙齦紅腫,覆蓋於真牙之上,觸痛明顯,甚則齦齒間溢膿。可有同側頜下臖核腫痛。

鑑別診斷

牙癰 任何牙齦均可發生,紅腫疼痛,或有溢膿,但牙關能開合。
【辨證論治】
辨治思路:牙齩癰之辨,多為風熱、胃火,內治為主,輔以外治。病瘥後,對反覆發作者,應切除覆蓋於真牙冠面的齦肉;若見真牙阻生難出,當予拔除,無損功能。
一、內治法
1.邪毒侵襲,風熱犯齒
臨床表現:病初起,真牙處疼痛,患處齦肉微紅腫,牙關微緊。全身症狀多不明顯。或有口微乾渴。舌質偏紅,苔薄,脈浮數。局部檢查見齦肉微紅腫。
證候分析:風熱侵襲,氣血壅滯,結聚咬合處,故見患處疼痛,齦肉微紅腫,牙關微緊。全身及舌脈所風,為風熱表證。
治法:疏風散熱,解毒消腫。
方藥:薄荷連翹方加減(方解見“牙痛”)。有大便秘結,加生大黃瀉火通便。
2.胃火熾盛,燔灼口齒
臨床表現:真牙處疼痛劇,連及咽喉,牙關緊閉,吞咽困難。口臭,小便黃短,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局部檢查見患處齦肉紅腫、溢膿。頜下臖核腫痛。
證候分析:胃火熾盛,上攻真牙,氣血壅盛,化腐成膿,故見患處齦肉紅腫、溢膿,疼痛劇,連及咽喉,牙關緊閉,吞咽困難。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胃火內熾證。
治法:清胃瀉火,解毒消腫。
方藥:清胃湯。本方即清胃散加石膏,以助清瀉胃火之力。若見心中煩熱,大便秘結,可改用涼膈散;腫連腮頰者,配入板藍根、紫花地丁、苦參以苦寒泄熱。若見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苔黃膩,脈弦滑數,屬肝膽濕熱,治宜清利肝膽,解毒消腫,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二、外治法
1.含潄法 用黃芩、金銀花、淡竹葉、白芷等量煎水含漱,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沖洗法 用黃芩、甘草煎水或用3%過氧化氫溶液作局部沖洗,以除穢毒。
3.敷藥法 腫連腮頰者,用茶或醋調如意金黃散外敷,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4.割治法 膿成時,行刺割法排膿。
5.拔牙法 待腫痛消失後,視真牙萌出情況,行牙齦瓣切除術或病源牙拔除術。
三、針刺法
取合谷、頰車、下關等穴,針刺,瀉法,留針10~20分鐘。
【預防與調護】
(1)患病時宜進流汁或軟質食物。
(2)及早拔除能引起牙齩癰的異位或阻生齒。
【預後與轉歸】
本病預後一般較好,但有可能引起頰間隙感染、嚼肌間隙感染。
【古代文獻摘錄】
《瘍科心得集》:“此症初起時,惡寒發熱,面浮腮腫,牙關不能閉合,牙齦腫及咽喉,湯水似乎難下,實可下咽。三、四日後寒熱不退,不能消散,其膿結於盤牙盡處者為牙齩癰。穿潰後,邪從膿泄,身熱自退。”
【現代文獻索引】
1.鐘絢.青黛外敷治療牙齩癰.中國中醫急症,2003;(2):100
2.郭怡然,王虹.普濟消毒飲加減治療智齒冠周炎療效觀察.新疆中醫,2007;25(1):62
3.朱書梅.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智齒冠周炎56例療效觀察.雲南中醫藥雜誌,2006;27(3):14
4.馬岳山,陳少冬.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智齒冠周炎235例療效觀察.吉林醫學,2006;27(5):484
5.高毅,馮艷紅,李敏.中西醫結合治療智齒冠周炎45例.四川中醫,2006;24(6)94

西醫學中主要相關疾病認識

智齒及智齒萌出過程中,牙冠可部分或全部為齦瓣覆蓋,齦瓣與牙冠之間形成較深的盲袋,食物及細菌極易嵌塞於盲袋內;加之冠部牙齦因咀爵食物而易損傷。當全身抵抗力下降、局部細菌毒力增強時可引起急性冠周炎發作。治療予以局部消炎防腐、配合全身套用有效抗生素。當急性炎症消除後酌情給予切齦或拔除智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