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拉古孜組

牙拉古孜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馬士鵬汪玉珍等於1979年命名。主要成分是肉紅色巨厚層角斑岩質礫岩,長石砂岩凸鏡體,肉紅色中厚層長石砂岩粉砂岩粉砂質泥岩。主要分布在葉城縣棋盤鄉許溝、哈拉斯坦河及新藏公路兩側恰克馬克立克溝及其以東的蘇瑪蘭河等地。與下伏青白口系蘇庫洛克群不整合,與上覆恰克馬克立克群波龍組間為假整合接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牙拉古孜組
  • 外文名:Yalaguz Fm
  • 階代碼:Z1
  • 地區代碼:6
命名,沿革,特徵,構成,接觸關係,分布,備考,

命名

馬士鵬汪玉珍等於1979年命名。方錫廉1980年首次於《新疆地質》發表。其命名剖面位於新疆葉城縣新藏公路恰克馬克立克溝牙拉古孜一帶。

沿革

本組最初為地質部十三大隊胡冰等(1957)所命名的泥盆系奇茲那夫岩系。1977—1980年馬士鵬等經調查發現上述“岩系”中有不整合及冰成岩存在,從而一分為二,將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層進一步分為牙拉古孜組及恰克馬克立克組等,並將時代改為震旦紀;不整合面以上的岩層仍保留奇茲那夫組(泥盆系)。

特徵

構成

下部為肉紅色巨厚層角斑岩質礫岩,中有長石砂岩凸鏡體,岩層中發育大型斜層理;中部以肉紅色中厚層長石砂岩為主,夾粉砂岩粉砂質泥岩砂岩中具斜層理;上部亦為肉紅色巨厚層角斑岩質中粗礫礫岩夾細礫岩。本組屬山前類磨拉石建造。
其厚度變化較大,在新藏公路一帶(恰克馬克立克)厚227.7m;西部哈拉斯坦河為124.9m;東部蘇瑪蘭河僅厚 36.6m。

接觸關係

與下伏青白口系蘇庫洛克群為不整合,與上覆恰克馬克立克群波龍組間為假整合接觸。

分布

本組主要分布在葉城縣棋盤鄉許溝、哈拉斯坦河及新藏公路兩側恰克馬克立克溝及其以東的蘇瑪蘭河等地。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馬士鵬
年份1:1979
作者2:汪玉珍
年份2:1979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