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塘石咀“牛犢爺”

牙塘石咀“牛犢爺”,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傳統舞蹈,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和政縣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牙塘石咀“牛犢爺”
  • 類別:傳統舞蹈
  • 保護單位:和政縣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
  • 級別:省級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和政縣南部山區的牙塘石咀村,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古老而簡單的儺舞,名曰“莊稼會”。它的確切名稱是“社火”,是今日秧歌的前身。 牙塘石咀村屬買家集鎮,地處太子山腳下,每年正月十五日晚至十六日,這裡的民眾玩類似秧歌的雜耍“莊稼會”,其主旨是迎喜神,相傳是漢朝王昭君之子。因其年代久遠,老百姓只為在春節取樂,不知其確切來歷,而只說是明朝劉都督治理河州時,常常用這種形式紀念王昭君和蘇武。現在,這個村的民眾還把劉都督當地方神供奉,因有了“莊稼會”是“劉都督倡導”的傳說,人們也稱“莊稼會”為“劉都爺”,後世又誤稱為“牛犢爺”。它的角色不多,只有二十多人。主要有喜神兩尊,塗白臉,戴麻鬍鬚,頭插翎毛,翻穿白色皮襖,手拿羽毛撣子等道具;畫匠一人,頭戴紅纓韃帽,手拿筆墨,逢人道喜。

發展歷史

查其起源,“自西周王朝建立以來,每年立春日,都要舉行所謂“籍日”大禮。國王屆期親自到自己直接控制的千畝田地上用農具撥一下土,表示親自參加了耕種工作”(見胡寄聰《中國經濟思想史簡編》)。據老人回憶,和政鄉間在民國初,仍保留開種前兩、三天用犁破土的習俗,還到地里劃幾個大圓圈,象徵麥垛底子,預祝豐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