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牘

版牘,我國最早的書籍之一。

相對於簡策的細竹條,版牘用的是薄木板。

沒寫字的木板叫做“版”‘寫了字的叫做“牘”。版是長方形的,所以也叫做“方”。

版牘一般用來寫短文章,往往一塊兒版牘就是一篇文章,這也是和簡策相異之處。

《儀禮·聘禮》說“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版牘
  • 簡介:版牘,我國最早的書籍之一
  • 用途:一般用來寫短文章
  • 特點:有很大的靈活性
簡介,用途與名稱,

簡介

“名”就是字
此話意為,超過一百字的文章寫在簡策上,不夠一百字的文章寫在版牘上。
版牘通常用毛筆、墨寫的,寫錯了就用刀子刮削掉再寫。
古書上曾說孔子在編定《春秋》時“筆則筆,削則削”,該加的就用毛筆加上去,該刪的就用刀子把它削掉,正是此意。
簡策和版牘都很笨重,翻閱十分麻煩,攜帶不便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每天要看的簡策文書就一百多斤重。
大約春秋戰國之際,在使用簡策的同時,又出現了寫在絲織品上的書。

用途與名稱

版牘的用途不同,名稱有時也不同。用來寫錄物品名目或登錄戶口的,稱為“籍”或“簿”;用來繪畫或繪製地圖的稱為“版圖”;用來通信的 1尺見方的又稱為“尺牘”。簡策與版牘同時流行,各有各的用途。《西京雜記》說揚雄“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絕域四方之語,以為裨補?軒所載。”其中的“槧”,就是方木版。可見寫錄短文,記錄雜事,版牘有很大的靈活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