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小說選取1960年這一節點,落腳於陳源村,以小見大,以真實自然的筆觸展示了一幅以陳樟根為代表的共產黨員齊心協力、奮鬥不息的畫卷,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196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非常艱難的一年。面對全國性的持續三年罕見的自然災害以及帶來的饑荒,作為陳源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父親”陳樟根,在上級黨組織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支委一班人,堅信黨員帶頭、發動民眾則萬事不愁,不等不靠不要,不逃荒要飯,而是自力更生、生產自救,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為不再經受三年兩頭的大旱而一起忍飢挨餓,挖渠修水庫,大幹苦幹實幹1960年,終於戰勝旱災和饑荒,又迎來豐衣足食,譜寫了一曲戰天鬥地的壯麗凱歌。
作品目錄
人物介紹
陳樟根
“父親”陳樟根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解放前,作為孝子的“父親”無錢葬父,只好向地主陳金海借高利貸。由於遇到旱災歉收,還貸無門。結果利滾利,5塊銀元變成無底洞。作為種田好把式的“父親”被迫到地主陳金海家扛長工,受盡欺辱。是共產黨、毛主席讓他這樣的受苦人脫離苦海,分到了田地和住舍,“父親”主動分得一些別人家不肯要的破田破地破房子。“父親”對黨有著樸素而深厚的感情。他帶領土改工作隊深入民眾,鬥地主、分田分地求翻身。深知“這好日子是共產黨給的”,所以鐵了心跟黨走,成為他堅定的信念。即使面臨猝不及防的旱災和饑荒,受到不理解的冤屈,也決不動搖。
“父親”先人後己。他帶頭結窮親,救濟三戶更困難的村民渡春荒。他帶頭獻出本該給未過門媳婦的毛線衣,遠赴偏遠的衢州開化山村換買能充飢的苞谷、紅薯、小米。他不讓成年的大兒子學做電工,而讓給連夜車水因公負傷的三樂子。在開山放石炮遇到“啞炮”,他不是讓爆破隊長上,而是讓自己的大兒子去除險,結果造成兒子重傷。他堅決不要“工分糧”,雖遭到如三麻子這般有點貪小便宜的村民舉報,但很快真相大白。他不吃村民一餐飯,謝絕村民送禮。“父親”雖是斗大的字認不了幾個的文盲,是個一踢腳、一點就炸又有點“兇相”的急性子,但做得正、行得端,樣樣農活拿得起,深受民眾的信服。
“父親”殫精竭慮。“父親”是個勞碌命,為陳源大隊操碎了心,連做夢也在想法子,“想抽水機想得染相思病了”。家只是他的旅店。他身體力行,常年在生產一線。他一日三餐不準時,有時忙於工作還餓著肚子,得了嚴重的胃病。他為家家戶戶通電、不漏掉一個困難戶,利用晚上多次開會統一認識,挨家挨戶調查實情。香樟樹,再怎么遭風吹雨打,只消雨一淋,又活溜海鮮的。香樟樹般的“父親”挺直腰桿,沒有讓村民傴僂身子外出逃荒要飯,而是咬緊牙關挺了過去,陳源大隊到1960年底,倉有糧、魚滿塘,家家戶戶打年糕,過上了衣食無憂、環境無害、內心無虞的生活,又充滿“雀躍的安全感”。
作品鑑賞
《父親的1960》的主要人物形象真實而豐滿,有血有肉,有骨氣有精神有脾氣。“俺的鍋里有啥,你們的碗裡就有啥。”“俺家有一口,也和你們分著吃,俺想這四個多月,就是天塌下來,有陳源村的黨支部頂著,有俺陳樟根頂著。”“黨員上,向前沖,乾喂!”這些話都出自陳源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樟根之口。小說濃墨重彩塑造的人物是父親(俺爹),就是陳源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樟根,陳峻承認,陳樟根這個形象里有他父親的影子。小說以度饑荒、與旱魔抗爭為主線,把陳樟根置於公私矛盾、黨內矛盾、村民矛盾、貧富矛盾、夫妻矛盾等諸多的矛盾衝突中,置於諸多難事、麻煩事中,徐徐展現一個共產黨員真心為民、敢於擔當、不畏艱難、先人後己、誠實守信等方面的閃光品質和可貴精神,同時刻畫其鮮明的個性,個性中當然也包含著父親有時做事急躁、生硬等方面的缺點。
《父親的1960》的敘事方式比較有特色,語言也生動豐富。該小說沒有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節,開頭以“老家是俺心裡永遠的風景”,選定了“我”的第一人稱敘事方式。小說中“我”,既是童年純真的“我”,也是成年理性的“我”,更是當下的“我”,所以這個複合的“我”眼光具有穿透性,講起“俺爹”陳樟根的奮鬥史和陳源村的自強史,就有了靈活性和親切感,可以不露痕跡地穿越。小說中不乏故事當時當刻兒童心態的展現,更多是當下的“我”對父親深刻的理解和精心重塑。例如,小說在大寒一章中講到爹去公社向駐隊幹部王志軍匯報饑荒情況時,王志軍問爹是否記得當年入黨的事,當時是昨說的?一番交談激發了爹戰勝困難的鬥志,於是小說中有了這么一段話:“跑了一趟公社,爹啥也沒要著,但王部長像是把啥都給他了。”這顯然是成年的“我”對父親口述的追憶,這段話的潛台詞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父親的信仰、初心、信心。
該小說中俗語、俚語、諺語、歇後語、順口溜等活躍在衢州民間的民眾語言俯拾皆是,“討飯袋裡倒米”“空著半截腸子等天亮”“一日三餐難安排,三寸喉嚨勝過海”“爆竹在酒罈里放”“麥老一天,人老一年”“等兒長大長不大,等麥成熟麥不熟”“一副陀螺相”“葉底下的橘子——紅不起來”“幫人一寸,子得一尺”“黨員帶頭,萬事不愁”“機器要發動,人要先走動”“秋水貴如油,沒水愁白頭”“吃食不均,賽過殺人”“人有跌倒,事有湊巧”“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生兒養娘,種田交糧”“不怕沒路走,就怕你不走”,等等。
作品評價
《父親的1960》是一部具有寫實性質的紅色文學,是一部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主旋律作品。以父親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公而忘私的光輝形象躍然紙上,共產黨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力透紙背,共產黨人的赤膽忠心日月可鑑。小說表達方式獨特,作家別出心裁地按照二十四節氣的敘事方式行文,每個節氣都有相應的故事。小說語言頗具特色,其中農諺朗朗上口,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俗語盡顯地方特色,頗為形象貼切。
(《錢江晚報》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陳峻,原名陳才,中國作協會員,原為浙江省文聯、作協委員,衢州市文聯、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陳峻短篇小說選》,中篇小說選《算了,是什麼意思》《牆界》,長篇紀實文學《浙西剿匪記》,報告文學《淨魂鍛造新的生命》,文化類散文集《鄉土中國.衢州》《清風一脈系鄉愁》,衢州民俗文化研究著作《樸野清風衢州民俗風情》《祈春大典衢州梧桐祖殿立春祭祀》,還有多部與他人的合集出版。曾獲《小說林》優秀小說獎、《東海》全國徵文佳作獎、全國廉政小小說徵文二等獎等獎項。